八十年代,指的是从1980年-1989年这十年,也是我从虚岁10岁到19岁的这段时期。不管是从我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八十年代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
从我个人来说,八十年代横跨了我的小学和中学阶段,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那时候贫富差距很小,大家生活都不富裕,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和九十年代以后是没法比的,更不要说和现在来比较了。
从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已经能吃饱饭了,虽然还是以粗粮为主,而且各种农副产品的供应也不是很丰富,但是比之前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
那时候早上我经常骑着家里那辆永久牌二八大杠自行车,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暖瓶,去双眼井街道的二粮站去买油条和豆浆。我们那管油条叫“大果子”,管豆浆叫“浆子”,我一般都是买十根大果子外加一暖瓶浆子。我记得油条一根是5分钱,豆浆一碗也是5分钱,母亲给我的一元钱正好可以买10根油条加一暖瓶豆浆,足够我们一家人美美地吃一顿早餐了。
八十年代的时候县城里没有超市,更没有批发市场,各种副食品都要去国营的副食品商店去购买。国营副食品商店平时种类比较单一,只有一些食盐、白糖、大酱、米醋等生活必需品,但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副食品商店也会集中供应一些鱼、肉、蛋等。我记得那时候过年前双眼井副食品商店都会集中供应冻成坨的带鱼,也叫刀鱼,都是从浙江舟山运过来的,但是需要凭票排队才能买到。
那时农村也有国营的商店,但是名字不是叫商店,而是叫“供销合作社”。那里卖的东西品种更少也更单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
在穿衣方面,八十年代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灰、蓝、绿的单一色调还很普遍,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始接受并追求新款服饰了。蝙蝠衫、棒针衫,牛仔裤、喇叭裤等纷纷登场,一时间成了社会上的流行服装。
同时,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一些国内和国外的电影电视明星的引领下,更是出现了很多个性化和时装化的服装款式,例如踩脚裤、露脐衫、幸子衫等等。
1984年以后,曾经掀起了一段时间的运动服热,当时最流行的蓝白条纹的运动衫曾风靡一时。我还清楚地记得,评上三好学生时学校奖励的那套蓝白条纹运动服,我一直穿到了初中毕业。
我刚上初中时,也就是在1985年前后,在中学生中流行背“军挎”,也就是那种绿色的仿军用书包。当时几乎人人都要背一个“军挎”去上学,但是那种书包太小不实用,装不下几本书,慢慢地就很少有人再背了。
生活用品方面,八十年代也较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丰富了很多,特别是八五年以后,城市里的年轻人结婚时的新三样“冰箱、电视、洗衣机”早已取代了七十年代的老三样“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了。
我家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1981年买的天津无线电二厂生产的14英寸北京牌电视机,那时候电视机可是稀罕玩意,父亲是托关系找熟人费了好大周折才买到的。后来农村的姨父也想买一台,但是却怎么也买不到,就硬缠着父亲把我家已经看了两年的二手电视机给买去了,父亲就只能再想办法又买了一台。
八十年代时,液化石油气罐也在我们小县城里逐渐普及起来,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基本上家家都能用上石油气罐炒菜做饭了。这液化石油气用起来方便快捷,还环保卫生,比之前那烟熏火燎的煤炉子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同时,电饭堡也开始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几十年过去,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父母第一次用电饭煲做饭时那喜笑颜开的表情。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八十年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
一、经济方面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那个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又不断推动着产业升级。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七十年代末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全面活跃起来。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企业自主权扩大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文化方面
在文学领域,八十年代时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作家们以笔为武器,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进行批判,对未来进行展望。
1986年,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曾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名著,陕北作家路遥用生命著就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横空出世,它全面而又细腻地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奋斗与挣扎的历程。
在影视方面,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在那个票价只有一毛钱的时代能达到上亿的票房,简直就是个奇迹。
而这个时期港台的、日本的、新加坡的,甚至是巴西的电视连续剧也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霍元甲》、《再向虎山行》、《上海滩》、《血疑》、《人在旅途》、《女奴》等等,当时都是人们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电视剧。
在音乐方面,流行音乐开始崛起,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歌曲传入内地,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央视春晚上演唱的那首《我的中国心》迅速火遍全国,让全国的无数观众热血澎湃。
与此同时,内地的音乐创作者们也开始崭露头角,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歌曲。
从八十年代早期的电影音乐、春晚音乐,到八十年代中期的言情音乐、摇滚音乐,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的“西北风”主题音乐,国内的音乐人们都做过各种尝试和创新。
李谷一的《乡恋》、张也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毛阿敏的《思念》、崔健的《一无所有》以及范琳琳、杭天琪等演唱的《黄土高坡》、《信天游》等,都是那个时代充满激情而又具有纯真朴素音乐精神的优秀歌曲。
三、社会方面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中国人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追求时尚和个性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
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八十年代以后高等学校的入学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机会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
八十年代后,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在某些关键领域已经开始取得了重要突破。
总之,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永远是一个值得被怀念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希望的时代,它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留恋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