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线索
碎片化学习和课堂学习很不一样,由于传统的学习都是课堂教学,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异端。如果我们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课堂教学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事情。人们的学习本能更适合碎片化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灵活自如地学习。
知识内容
1. 对碎片化学习的批评
有时候,你是不是自己也在怀疑,这样的碎片化学习,到底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吗?我们今天要讲一讲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但是,让我们先来谈谈人们对碎片化学习的批评。
第一种批评是,碎片化学习的时间很短,而且经常被打断。你在学校上课,一堂课要上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一天要讲八个小时。可是,在“得到”听音频,一次也就十分钟。这是一种间断式的学习,不是那种密集式的学习。
第二种批评是,碎片化学习的场景总是在变化之中。你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是要坐在教室里的,心无旁骛、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在“得到”听音频,你可能是一边吃饭一边听,一边开车一边听,一边洗澡一边听,场景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种批评是,碎片化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强。你在学校里有教科书,有练习题,有期终考试,有教学大纲。在“得到”听音频,你可能学的是五花八门的知识。去听哪位老师的课,全凭你的兴趣:你先听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听了香帅的金融学,然后又听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你的知识好像是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的。有的人就会很不屑:你这乱七八糟学的都是什么呀。
2. 为碎片化学习声辩
那些对碎片化学习提出异议的朋友,其实对学习方法是有误解的。课堂学习的效果未必好,碎片化学习的效果未必差。能不能有所收获,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其次才是学习方法。“得到”的同学,不是靠老师点名来学习的,是自己主动要求学习的,这在学习态度上就已胜出一局。今天,我再告诉你,为什么我认为碎片化学习更符合学习规律。
我们先来看间断式的学习。如果我们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学几个小时,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其实不是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我一直觉得,如果把我在学校教每一堂课的时间改为20-25分钟,很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学生更容易全程集中精力。你来想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有个草坪,要给草坪浇水,是每周浇一次水,每次浇1.5个小时好呢,还是每周浇三次水,每次浇半个小时好呢?
说完间断式学习,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场景的变换。心理学发现,背景确实对增强记忆很有帮助。你在记忆的时候,背景会提供一些帮助你日后提取信息的线索。当你想起勾股弦定理的时候,可能也会想起当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样子,甚至能想起当时教室窗户外边的蝉鸣。这些看似无关的背景,有时候能够帮助你更有效地提取信息。当然了,我们在昨天也讲过,这种提示作用是非常微妙的,时有时无、时灵时不灵。
我们无法复制过去的环境,我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唤醒背景环境的提示作用。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变换学习场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0世纪70年代,有三名心理学家在密歇根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场合学习,最后发现,在同一间屋子里学习的小组平均能够记得40个单词中的16个;在两间不同屋子学习的小组平均能够记起来24个。也就是说,变换了学习场所之后,学生的记忆力提高了40%。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坦率地说,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内在的机制。有可能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供记忆利用的背景信息会更多。所以,如果你要准备考试,不必总是在教室里背书,试试看去公园里、咖啡馆、操场上温习功课,说不定效果更佳。当然,变换背景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不能轻易地被外在的事物分心。
说完变换学习场所,我们再来说说交叉混合学习。如果你想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从头到尾学完经济学,再从头到尾学完管理学好呢,还是几门课同时学习好呢?
你听说过刻意练习,也听说过一万个小时定律,这都是教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练习一种技能。这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的。通过反复地练习,比如练习挥拍,而且是按照教练教的标准姿势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让你熟能生巧。但是,到了球场上,你只是挥拍就行了吗?不是的,你还需要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作出判断。那么,你需要的是适应各种情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通过重复练习一个动作就能掌握的,而是要有意地进行交叉训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找两组孩子扔沙包。一组孩子是练习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朝一米以外的靶心投掷,第二组则练习向两个远近不同的靶心投掷,一个半米远,一个1.2米远,每次投掷都是远近交替练习。到最后测试的时候,心理学家让孩子们朝一米之外的靶心投掷。哪一组的成绩更好?跟直觉相反,第二组孩子的成绩更好,尽管他们从来没有专门练习朝一米之外的靶心投掷。这是因为交替训练强化了他们的动作意识,也就是说,使得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能更加得心应手。体育教练总是会让学生交叉进行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也是这个道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辨别细微的差异,让大脑随时准备应对意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