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忠·著
书言五条造成阳虚的原因
1.运动失衡导致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伤阳,不及伤阴。
2.精神压力过大,暗耗阴精,损及阳气。
3.饮食油腻寒凉,耗损伤及后天脾阳之气。
4.睡眠不足,房事过度,暗耗阴精,伤及先天元阳之气。
5.外在风寒湿邪侵袭,伤及人体阳气。
当我们不小心招惹上边的一条或者几条之后,就会导致体内的阳气受损,而阴邪之气过盛,阴阳就开始不平衡了!此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疲劳无力、抑郁、萎靡不振、饮食乏味、反复感冒、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早衰……一系列的不适向我们的身体发出警报,疾病开始敲门了。
如何升发阳气呢?节气、饮食、运动、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众多,读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升阳大法。
活到天年自有玄机
很久以前我曾想过,我如果能活一百零几就挺不错的,如果能活到110多岁就更好了。这已经很接近天年了,当然这是在基本健康的情况下。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们经常无意识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体内的阴邪,以致半百就开始衰老,不能终其天年。
醉酒,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简言之 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
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以便争其天年。“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想象一下吧,身体是个大风筝,风筝飞得高,是靠风势借力,人要健康长寿,就靠阳气充足。
湿邪
反复感冒、哮喘、痛经、前列腺炎、高血压……这些常见病折磨着大家的身体,困扰着很多人的生活。其实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身体的毛病,都是体内的“湿”在作祟。现代人生活质量越高,则体内湿邪存在的概率就越大。
古人认为,湿属阴邪,性重浊而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如果湿邪入侵人体,留滞在我们的脏腑经络中,则会使人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也会妨碍脾胃的运化。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是自然界当中正常运行的六种常气、平气。古人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这六气,正好对应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当人体遇到六气太过或者六气不及时,就会转化为六淫,也就是淫邪之气。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天地相合,这本来是极好的,但我们睁大眼睛看看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受严重污染的水源、全靠刮风才能吹来的晴天、乌烟瘴气、雾霾值爆表简直快成了我们生活环境的常态。在这种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生存,身体的阳气肯定也会受损严重。另外,现代人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精美,品种越来越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滋阴的效果那是“杠杠的”。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变得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成反比,越来越糟糕。
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
四时而宜,夏有空调,冬游暖气,虽很舒适,但该适应四时时,还是要适应的。
减少欲望:
节饮食,八分包,少肉,蛋,五谷,过于精细,过于高档(大抵类似过于加工)。
惜精神,断舍离,知足常乐。阳气旺盛,百病自是不侵。
产生疾病的原因,在人体外有六淫,在人体内则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阳气足,乐观,通达,身体自是不会差。
“三看”判湿邪: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
如厕时——看大便
方便后是不是黏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疾病也就离你不远了。
洗漱时——看舌苔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
第二,看早上起来的时候,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
艾灸
在家艾灸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只要定时、定期坚持用艾条灸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这几个穴位就可以了。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灸的过程中,用持艾条之手的小拇指,不时地轻轻擦一下所灸的穴位,当小指感觉到此穴位的皮肤发烫时,就要调整艾条火头的高度,使皮肤始终处于一种温和安全的状态。
不管是灸疗保健也好,穴位按摩也罢,都有一个火候问题。把握火候的最大秘诀就是,要以身体的轻松舒适为度。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就把身体调理好。在身体最舒适得力的时候就停止,留有余兴,直至慢慢养成一种好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养生。万万不要陷入盲目追求效果的误区之中。
春夏养阳,地久天长
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
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适者就好)
春游,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应该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
户外跑步:筋骨更舒活,气血更畅通
三阳开泰”——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三阳开泰:运动、善良、快乐,内外兼修,动能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饮食
春天多吃“青色菜系”:菠菜、水萝卜、芹菜等。
夏天多吃“红色菜系”:草莓,西瓜,西红柿,樱桃等。
秋天多吃“黄色菜系”:梨
冬天多吃“白色菜系”:大白菜、萝卜,冬天是一个藏精气的时候,饮食结构一定要合理地搭配。尤其是暖冬,应该少进肉食、多吃青菜、多喝粥,用山药、红小豆去熬粥,还可以减少感冒的发生。
言而总之时令。
薏米红豆汤,养颜除湿好妙方
等量的薏米加上等量的红小豆,晚上把等量的薏米和红小豆放到电饭煲里,加适量水,不用浸泡,直接按煮粥键,粥煮好了,断电,不要开电饭煲的盖子,第二天早起,打开电饭煲即可。
头一天晚上准备一个小暖壶或者保温杯,(焖烧杯)抓上一小把薏米和一小把红小豆,放进去,再倒满开水,盖严盖,第二天早晨喝,刚刚好。
薏米红豆汤除了最基本的两味食材,还可以有一些加减变化,以适应人们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读者朋友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如桂圆、红枣等;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莲子、百合等有安神镇定作用的食材;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以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特别适合强脑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需要注意的是,生姜不能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女性产后保养时,喝薏米红豆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黑豆。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的小方块,加入薏米红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女性经期,孕期,最好不用或禁食用薏米,可以将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对女性经期保养是非常合适的。
可参照下图:
米饭损阳不用愁,古法新招好帮手
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好吧,小时的做法,有了电饭煲就极少用了)
锅巴、干馒头片、面包干就是焦香入脾、健脾化湿的最好的药。
锅巴,在蒸米饭时,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
用烤箱烤馒头片和面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在家自制,最好都别加调味品,保持馒头片和面包干的原味,是最好的了。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通治百病
这八个代表性穴位就是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还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介绍了八个穴位,也说明了每个穴的功效,可以说每个穴位都是以点带面,统治一片。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
公孙+内关
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
临泣+外关
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后溪+申脉
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类病患。
列缺+照海
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症。
公孙穴——让你不再经痛、胃疼的第一温阳大穴
使用公孙穴时,除了按摩,还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
“女儿红”
配方:红糖50克、姜粉适量、胡椒粉适量,泡温开水喝就可以。
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内关穴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阳气的
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
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后溪穴——治疗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把手握成拳,在第五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后溪穴(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田
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用艾条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又可增强免疫力。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㖞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到之凹陷处,便是该穴。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照海穴取穴时可以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