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无双》一个人就是一个乐团

自从收到这本书之后,它一直被我束之高阁,因为我患有典型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加上平日里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注意力大大减退。在这周一,我在写反思日记的时候,发现自己陪孩子阅读的时间太少了。于是在周二开始,每天花上两个番茄钟陪孩子一起阅读。

没有电子产品干扰的时间,我捧起了这本书,满满的都是书墨的味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苏轼的《琴诗》吸引了我极大的注意力。这是在《国乐无双》这本书中自序里的开篇的一首诗,第一次读便抓住了我的心。它巧妙地引出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关联的、彼此依存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所以我理解成,乐和人是相互依存的。

这本书一共有六章,分别讲述了琵琶、古琴、籥簧笙笛篪箫管、唢呐、钟磬鼓等多种乐器的前世今生,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

读这本书,仿佛也跟着作者方锦龙老师的身影在神游,在每一个章节中,都会有乐器的科普知识,还会写到他与这些乐器的渊源。

1979年,他16岁,是穿上军装的第二年,他和一帮跟他一起学弹吉他的战友,在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上练功时,偶遇一把背板刻有“春夜游”的琵琶。当时这把琵琶的主人开价100元,这对那时的方锦龙老师来说,是一笔巨款,因为他一个月的津贴只有7元钱。后来“集资”,“砍价”到50元,终于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宝贝。

读到这里的时候,笑着笑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感动的是,他为了自己喜欢的乐器投入了大量的人和力。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琵琶上,还表现在了很多其他的乐器上。

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吹笛子,那时候,每一年零花钱不够20元,有一次把我老妈给我买参考书的钱,加上自己平时攒的钱,花了3.5元,买了一根笛子,最后也因为小升初,被家人当做不务正业,强行折断了。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工厂里,有一次去上海的一家古镇,发现一根笛子,静静地抚摸,差不多半个多小时,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从此这个梦离我越来越远了。

在读《国乐无双》这本书的时候,方老师,还讲述了他在全国各地的演奏、表演,以及与各种乐器结缘的趣事,让我无一不流连忘返。

书中还有涨知识和方言两个板块,它的代言是一只头上长角的兔子,正如书中开篇作者介绍,我属兔,我的名字里有一个龙字,所以这个方脑袋的“龙兔”形象就产生了。

涨知识里几乎都是对乐器科普的弦外音,也就是补充扩展,而方言里,几乎就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和一些有趣的经历。

方老师,他不仅喜欢收集乐器,还会演奏各种乐器,真的如他所说:一专多能。而他又做到了多学别耕。他在书中写道:古往今来,往往大杂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比如白居易、苏东坡,再比如朱载堉、达·芬奇、爱因斯坦……只有广泛涉猎,才能触类旁通。

正如我从2021年7月20日开始,连续日更写作,我的文章类型有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书评书摘,而今年,在我写作的第二年,我又开始了大量读书写书评,至今写过的书评有五十多篇,方老师的:一专多能,兼学别样,真的是鼓励到我了。

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还是活在古诗词的中华美里,还有方老师的胸怀:有一次他给一位5岁的小女孩伴奏,起因是小女孩的家长带着她来找方老师求学,方老师让孩子通篇背诵出《琵琶行》,才允诺教她。后来小女孩真的背出来了,方老师就同台给她伴奏。

当有人问他,你这么一位音乐大家,干嘛上台一个小孩子伴奏的时候,他说:无论什么人,只要喜爱国乐,喜爱中国文化,我都愿意陪他们一起玩儿!这样的回答无一不表示了方老师的希冀。

希望这本书能够带你了解并爱上中国民族乐器!

写在最后,时代发展得太快了,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一如,我前段时间写的《国民色卡》书评,又亦如今天所写的《国乐无双》,我知道,我刻在骨子里的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不能用三言两语所表达的。你们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