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生命的起点,不过要认识到这一点具有普遍性的难度。
解析: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妈妈表达对孩子的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懂得对孩子的这个起点是原始的爱,对孩子无条件爱的开端,懂得母爱对孩子是一生的基石;
一位妈妈前来向我咨询。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太不成熟,总是夸张地讲述不满。这个家庭中母子关系的现状是,妈妈无法理解儿子为何伤心,也无法给予儿子想要的爱。
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儿子对妈妈发火的时候,儿子想要表达自己生气的原因,妈妈却用“好了,对不起,行了吧”这样的话搪塞,使得交流中断。儿子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闷闷不乐,再无他话。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妈妈说出“你觉得你累,可是妈妈更累”这种毫无诚意的“道歉”时,反而会使孩子的悲伤情绪坠入深渊。
解析:妈妈可以觉察孩子听到这句话的内心感受,可能会感受到妈妈的责备,妈妈的无奈,妈妈的这些情绪是因我而起的愧疚,也有我需要你认同和帮助的时候你比我还崩溃那我怎么办的难过和悲伤。
在咨询中,我发现这位妈妈从小无依无靠,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坚强地长大成人。因此她也就完全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这么脆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满。而这位儿子由于了解妈妈的经历,体谅妈妈的辛苦,学生时代一直听话懂事,是其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好孩子”。然而儿子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多年来积压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并且演变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父母的放任不管与对儿子的漠不关心,给儿子的童年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问题是妈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我爱我的儿子,我实在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对我们不满。”
通过几次心理咨询和分析,原因终于水落石出。这位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无依无靠,没有得到过家人的爱,因此她不知道该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如何呵护和关心孩子。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分析妈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是一种能够解释亲子关系的重要理论。精神分析专家及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教授首次提出“依恋理论”,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将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视为人类本能的活动。
解析:人的本能就是建立关系,与妈妈的依恋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开始,当孩子信任妈妈,愿意无条件的依恋这个人表达出充分的信任感时,这个孩子充满了安全感,面对未来的所有事都会拥有力量和挑战的勇气,反之将无尽的自卑恐惧和害怕。
人一出世,最先与妈妈建立关系。与妈妈的关系往往与孩子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孩子总会先天地认为与妈妈的关系更亲近。孩子与母亲的这种依恋关系,在本质上同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大相径庭。
每个人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无力又弱小的存在。人从呱呱坠地直到一周岁时都不会行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生存所需的技能。人就是这样一种历经漫长岁月才能独立的存在。因此,孩子出生后,为了生存与安全,便早早地与妈妈建立了关系。孩子用哭声表达自己的诉求,妈妈及时分析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这也充分证明了依恋关系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关系。在依恋关系的建立时期,倘若孩子的诉求得到了恰当且充分的满足,那么一般情况下孩子将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及周围环境。
解析:孩子用哭声来呼喊妈妈,当得到恰当回应的时候,孩子对这个世界都是信任的,相信世界是安全的,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在婴幼儿时期与妈妈缔结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并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在良好的依恋关系中,作为被依恋对象的妈妈要承担起照顾孩子、及时给予孩子想要的东西、对孩子生存的一切必需品了如指掌等重任。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尽管孩子只能通过哭声向妈妈传递诉求信号,但妈妈却能及时且敏锐地觉察出孩子此时需要什么,从而做出“孩子身体不舒服”“孩子饿了”“尿不湿该换了”等一系列准确的判断。毫无疑问,爸爸也能承担这样的角色,只是普遍情况下,在孩子生存和成长的层面上,妈妈更具备在这方面本能的资源和能力。
解析:妈妈如此重要,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和承担这份妈妈的责任?
1、仔细观察孩子的需求,包括生活的情感的需求,给与适当的回应和帮助;
2、保持觉察,对自己的所言所行保持意识,理性冷静的稍作思考再说再行动,提高正确性和正确比例;
3、保持对自我的宽恕,原谅自己某些失去觉察时候所言所行,机会很多,接受自己波浪线的进步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