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网络界大牛给我这种计算机界“肤浅层”人士上课,对于我而言,他讲的就是天书!(不好意思,虽然我也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实在没办法完全听懂)
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知识到底要怎样学,才能学明白?
这几天理解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编程语言”这个问题后,我终于完完全全地知道了大学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每一个课程的原因,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了。有这点体会,你会有一个感觉:所有的课程开设都是必须的。
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像建房子。首先,数学、物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就像打地基;地基建完后,计算机硬件上的知识就像竖房柱梁;数学逻辑这门课就相当于嵌在房柱梁之间的砖;而计算机编程语言就是房子里的基本装修,让房子功能更多样;而最后人们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的东西,就像房子里各式风格的装饰品。
当所有的必须都齐全了,漂亮的房子就建好了。
此时你再回头看看整个房子的建造过程,原来做房子就是这么回事。现在用这种角度来审视计算机专业课程,也会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更高一层,就看得到全貌了!
【质疑】
现在,有了这个全局的认识,我不得不质问当初的那个自己,为什么当时不去努力学习?为什么直到毕业后发现知识用不上了,才发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真的很懊悔:我把大学4年的学习知识的光阴浪费掉了......
【再质疑】
可是,仔细回头想想大学里的学习,我也并没有不努力,可是我就是不能像现在这样想到这些质疑,想到这些知识的关联,想到从历史角度找到这些知识的突破口。
大学时学的那些知识,对一个高中时代视野狭窄,只懂得埋头啃题的我而言,确实一开始很难理解。从建构主义来说,叫做经验对应不上!就好像你跟闭塞乡村里的孩子说讲人工智能一样,即使你讲得眉飞色舞,他们没有见到过体验过,对他们而言就是对牛弹琴。
嗯,这样子我就可以为自己的知识缺失释怀了吗?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我真的因为经验的不足而与某些宝贵的知识失之交臂,有时候损失到的可是金钱啊,说不定通往财富的道路就此断送(哈哈),这可怎么办呢?
【刨根寻底】
黄志雄《学校在窗外》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将人类千万年累积下来缤纷复杂的过往经验,经过编辑整理,而加以抽象化、普遍化、分类化、标准化的所谓的人类经验精华。由于经过抽象化、普遍化的处理,套装知识看不到个人的特殊经验的痕迹,看不到众多的例子与故事了。没有个人的特殊经验,没有众多的例子与故事,学习者不易拿自己的生活经验、拿自己的思维经验,与学习的内容相互呼应。
如果学校不能协助他去联系着这种经验,让它意识到他所学的不过是无数人特殊经验的抽象,那么他只好一知半解地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公式推理。
从这角度望过去,这也应正了我为什么现在才能认清了大学里各个知识的相互关系了:这么多年杂七杂八的书都看了不少了,经验自然对接上了!
【解决方法】
所以为了让知识不流于表面,要能深刻理解知识,必须把先人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接起来,找到中间的联系者!如果学习的知识在你出生之前,你就要去了解在你出生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如果知识走在了你前头,你就要去理解在你眼前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个人几点很有用的具体操作是:
- 找到某专业知识的资深的人,去咨询他们。这些知识大拿往往对那方面知识有很深刻的个人见解,从他们的经验上,就会得到启发;(外话,这就是为什么曾经有人建议,让资深的教授而不是普通讲师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们授课了,因为教授的知识体系相对而言更全面。);
- 找那些有趣的人或书,看看他们怎样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知识点,个人觉得能将知识有趣化,必定有不少的理解和个人经验夹在里面;
- 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他人对这些知识的看法,综合大家的智慧来找到知识对接点。所有的互联网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师,从这点看,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
- 大量涉猎各专业的知识书籍,鬼知道哪天那些曾经看过的就会串联起来!就像乔布斯曾经学的书法,谁知道后来用在了苹果机字体设计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