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这件事情,你要搞清楚,你想通过看书做什么?
我最开始看书,可能还会是因为感兴趣,喜欢那种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故事,我觉得很有趣。但是后来我就更加喜欢从书籍中去找到可以解决我生活中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如果你当下的状态并没有让你感到满意,看书的目的就是让你的生活发生实打实的改变。
有的人可能会标榜自己一年读100本书,我也遇到过一些书友,看书累积的时间超过3000多个小时,但是,然后呢?
你的生活具体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你是跟家庭朋友爱人之间的情感链接更深切更幸福了; 还是通过阅读提升的这些认知,挣到你的第一桶金了; 还是通过这样做,解决了自己人生中的重大难题,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出口,没有那么迷茫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之前认识一个书友,他也阅读了至少几百本书籍吧,阅读时间高达几千个小时,是当时的我好几倍。但是他的语言给你的仍是一种认知很浅,且情商非常低的感觉。
当你和他讨论阅读器的时候,你说你买了一个2000左右的阅读器,想着对视力比较友好。他回答说:“哇,富婆,抱紧大腿。”一个工作了好几年的95后,说出这种话,说明阅读并没有让他的财富得到积累。
当你和他谈论,教师是一份很不容易的工作时,他不以为然地回答说“so?比如呢?”他的情商已经低到我最后是把他删除拉黑做处理了。
你觉得这样的人,读书对他的意义到底在何处体现呢?虽然这样说很冒犯,但我想读书于他的意义也不过是一种消遣娱乐,与一些人喜欢用打游戏做为消遣娱乐并无二致。
他似乎并没有想过用读书这件事情,实打实地改变自己。
不好意思,而我,真的就是这么一个实用主义者。
我就是基于对现状的不满,才去读书,我对于生活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答,我想要发生改变,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加和谐。
那么读书必然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的一个强大辅助,那些能力非常出众的作家,都将成为我的私人导师,指导着我拥有更加富有的思想,让我做出更加健康正确的行为。
回顾这些年的阅读,我最大的改变,第一点在于人际交往,第二点在于行动力,第三点在于心智的提升,也可以说是思维模式的改变。
我从曾经的“独行侠”,自己主动孤立他人,没什么真正亲近的朋友,变成现在与谁都能和谐相处,许多人评价我“很会说话”,我也被一些朋友欣赏并喜欢着,我懂得了求助,或者接受朋友的一些帮助,也学会了主动去帮助别人。此外,如今的我在任何场合下,只要我想,就能认识到新的朋友。这样的能力,让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让我的内心更有安定感。
上次上海一行,我就在外滩结识了韩国济州岛的小姐姐,在兼职期间认识了来自江苏的朱朱(面试我的小姐姐,人特好,大厨,爱喝酒,爱唱K),留着长头发性格温柔的小尹(会做饭,喜欢炫耀他的漂亮女友),大高个性格活泼的碎嘴子学弟(初中开始就喜欢全国旅行兼职,很复杂,身上有种奇怪的有趣感,说话偶尔讽刺尖酸),当然还有返程时陪同我一起去西安的欢欢(她很善良,虽然都是大四,但明显她更承担着“照顾者”的角色,懂的东西很多,真的很爱)。
再说“行动力”,我一直都很喜欢列计划,但不执行。
我也常常因此陷入苦恼,一边苦恼,一边焦虑地玩手机。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设立了十三个名目,其中一条是“决心”: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我现在就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一件事情,我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会做到,我可能会拖,但我一定会做。
前段时间我复盘了过去做成的时,发现自己起心动念之间,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只不过“心想事成”的过程需要等待。
如果是大的,需要改变整个基本盘的“心念”,需要3-5年。
一些眼前就需要做到的“心念”,需要个把月。
由此,我的人生积累进度条一直在前进,虽然缓慢,但在一直在前进。
我认为对于我来说,真正的教育开启于脱离应试教育之后,你完全不用天天对着你不怎么欣赏的老师,做着你根本就不感兴趣,也怎么都搞不懂的题。
而上大学之后,就意味着:你要自己做选择,选择你要学习什么,选择你自己的人生道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