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皇家科学院业已公布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为英籍日裔著名作家石黑一雄。在石黑一雄的故乡,也就是日本,有一个备受国内瞩目的文学奖项一一芥川龙之介奖,其在日本国内的地位与我国的茅盾文学奖相仿。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这项大奖的纪念者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出生在明治维新以后。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代。像后世的许多日本著名作家,诸如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和太宰治一样,芥川选择了以自杀来了结自己的一生。在交待芥川自杀的缘由之前,我想先简略介绍一下他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
芥川的父亲是个普通的送奶工人,而母亲在他出生八个月后便突然发了疯。父亲自感无力单独养育芥川,便将芥川过继给了芥川母亲的哥哥。因为舅舅家世代皆为士族,所以芥川在舅舅家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小学时代便得以博览群书。他在小学就写下一些不错的诗歌,很早便显露了文学创作上的天赋。
1913年,21岁的芥川入读东京帝国大学,修习英国文学。因为专业的缘故,芥川的英文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这为他日后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英译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个时候,芥川也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与同窗好友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创办了一份名叫《新思潮》的杂志。芥川陆陆续续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老年》、《青年与死》等。
在22岁那年的夏天,芥川邂逅了他一生中的初恋。他的初恋是一名叫吉田弥生的才女,极为擅长美术和文学。在这一年,芥川为了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给她写下了很多情书。面对一位才子真诚而热烈的追求,吉田自然无法拒绝。在我们看来,芥川和吉田当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因为吉田非是士族出身,所以遭到抱持门户之见的养父母极力反对。芥川在他自杀前的遗言中说自己一生中只做了一件"出格"的事,那便是自杀,其余的时候,因为养子的身份,他一直都是很听从养父母的话的。在恋爱这件事上,芥川同样没有敢于反抗养父母,只好万般不舍地结束了与吉田的恋情,而他本来已经准备好和这位心爱的姑娘结婚的……
对于生性敏感而忧郁的芥川来说,这段情感经历上的重创会对他的人生造成怎样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从他日后创作的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所传达出来悲观厌世之情。这段失败的初恋肯定是让芥川心灰意冷了,所以在初恋失败后的很多年里都不曾考虑过走进一段新的恋情。直到他27岁那年,可能是已经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才迫不得已地考虑了结婚这件事。他考虑的结婚对象是他一位同学的妹妹,名叫冢本文子,年小他九岁,虽没有多少文学修养,却是个温柔贤惠的女孩子。芥川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你不懂文学也没关系,只要你能发自内心的爱我就可以了。"他的这番话可能是想打消文子对婚后交流的顾虑。文子在这之后似乎便打消了这些顾虑,欣然接受了芥川的求婚。婚后的几年,是芥川生活中最安定的几年,也是创作力最旺盛的几年,著名短篇小说如《竹林中》便出自这个时期。
芥川在此前写下的《罗生门》中,阴森恐怖的罗生门到处散发着浓烈的腐尸气息,一名老妪为了生计竟在惨淡烛光的照映下一根一根地拔着死尸头上的头发用来做假发,而前来此处躲雨的一名早在四五月前便被主人赶出家门的家将同样也在"为了生计"这一理由下剥光了老妪的衣服拿去变卖。而在《竹林中》,强盗、丈夫、妻子和路人,皆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说各话,分别隐去或是篡改了同一事实真相中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日本著名电影艺术大师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便取材自这两篇小说。
笔者认为,这两篇小说集中体现了芥川的人性观,即人性自私自利,无恶不作。由于芥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是惊人的,所以对人一向很敏感,"神经脆弱到连门前有人咳嗽都会大吃一惊"。芥川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这个世界是恶,我自己也是恶”。也许正是由于芥川对人性黑暗的剖析而滋生了他越来越严重的厌世情绪。
作家就是这样,很容易在某个不太那么现实的问题上较起真来,比如"上帝"问题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在晚年曾痛苦地说:“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同样的,“人性”问题也折磨了芥川一辈子,虽然芥川的一辈子并不长,只有短短的35年。在这短短的35年的最后一年,他写下的自传《某傻瓜的一生》,可能就是为了自嘲自己的较真和不通世故。为了守护自己心灵世界的清明,芥川几乎是在与俗世进行一场注定要"败北"的"战斗"。而他在自传中的最后一句话便是,"他只有在黑暗中捱着时光,直到好像是一把崩了刃的细剑当拐杖拄着"。
然而,真的是有一天,他终于支撑不住了……
欲购买《芥川龙之介全集》者,可点击下方链接http://mbook.kongfz.com/315025/1306659542/?t_sharer=Uy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