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水龙神犯天条》这个故事,其实在之前的故事中作为彩蛋提过一嘴。当时就想着给《龙王起水》写个前传,后来有一天,看《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P274时读到一段话——
当这样一些封泥或官印出现的时候,看着“南乡丧吏”“宣曲丧吏”“丧尉”“冢府”的文字,一股人道主义之风带着温情扑面而来。
这几枚封泥和官印大多出于私人藏家,并无更多出土信息。南乡是地名,宣曲为宫殿名,官职“吏”“尉”与职能“丧”结合,此类官职肯定与丧葬相关。这些官职之间有分工,有协作。丧吏对接宫殿、乡邑,丧尉负责军队,“冢府”专管茔坟。前两者只承担将棺材连同尸体运回故土,入土事宜转而由后者执行。上下两端相互衔接,最终实现让那些死于异乡、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人能魂归故里。
头一回看到【丧尉】,再看这个秦代官职的职能,不就是阳间版的黑白无常么?于是我决定围绕【丧尉】来构建《龙王起水》的前传故事。
但是《龙王起水》中追忆的龙神往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于是我就让男主之一的秦千秋以【丧尉】的身份当阴差。东汉末年时,阴曹地府神话好像还没形成十殿阎王的体系,所以就用了汉代的蒿里鬼都、泰山生死信仰、东岳大帝这个神话体系的元素。秦千秋无论做人还是做鬼神都担任【丧尉】,真是天选的白事打工人(我心真黑)。
始安侯国的前身是汉始安县,即今桂林市。熟悉桂林地理的朋友会发现,故事中的地点不在今天两江四湖拱卫的老桂林城,而在兴安县西南约20公里处的溶江镇秦城遗址。(故事结尾提了一下。)
兴安秦城遗址确证为秦汉时期的城址有七里圩南的“王城”和通济城。七里圩王城约始建于西汉中期,废弃于魏晋时期,为汉武帝平南越后所建的汉始安县治(也就是后来始安侯国的治所)。通济城的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为秦攻岭南时所筑的秦城。
这两座古城遗址就是故事中的老秦城废墟、汉新城的原型。老秦城的面积大,汉治安县治所的面积小。对比起来很有朝代兴替的落差。秦朝虽然短命,但对于桂林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兴安县,算是整个岭南地区秦文化元素最浓厚的地方。毕竟,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灵渠就修在这里。
故事中还提到漓江真正的源头是《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第一座山——招摇山。专家考证,招摇山就是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漓江源头确实叫“龙潭”,在兴安的大山深处,不少自驾游的全家开车去泡“果冻水”,玩“窝囊漂”(以躺平的姿势顺水漂)。
关于秦千秋生前的回忆,借用了兴安地区关于灵渠的两个民间传说。一个是三位秦代工匠死后被尊为三将军。另一个是猪婆龙妖破坏灵渠,被神仙施法从峨眉山搬来的“飞来石”镇压。去兴安灵渠景区玩的游客能看到。
故事中的小漓君就是《龙王起水》里的漓水龙神,性格人设保持了一致。他的实力能秒妖王,但被旱魃阿姨秒。他的母亲龙母娘娘,原型是广西西江流域的龙母娘娘神话信仰,据说是古百越人崇拜的龙神。有种说法是秦人南平百越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之后,把中原的龙崇拜与百越对龙母娘娘的信仰融合了。关于桂林龙船文化的研究,也把古代桂林百姓的龙神崇拜算到中原、楚与百越的文化融合上。
最后一章提到了桂林龙船文化习俗,半真实半虚构。用龙头祭祀龙神的仪式是真的,龙头一般称敕封得道(得胜)金角某某(颜色)龙王。“龙王”供奉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神庙,请“龙王”下殿、上殿的习俗是真的。龙头有多种颜色是真的,但故事设定是九种颜色属于自由发挥。这个习俗形成的真实原因,我不太清楚。我虚构了故事结尾作为龙船习俗的产生原因,你们不要当真。
另外,看完整个故事的朋友会发现,秦丧尉的战斗力其实不太强,打不过另一位男主小漓君。小漓君能秒妖王鼍龙精,但遇到上古大神旱魃阿姨只有被秒的份。
主要是因为本作者心理比较变态,自己在生活中是个常有无力感的弱渣,不想让笔下的主人公轻轻松松开金手指,要让他们也尝遍人生无奈。我赋予他们的不是战无不胜的威能,而是明知螳臂当车也要坚持本心的倔强,以及面对生活真相的勇气(这也是我想做但没能做到的事,寄托于主人公聊以自慰)。
当然,他们的运气肯定是比我本人好的。我再心理变态,也不允许他们一事无成。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是一个代价很大的惨胜,不够爽,但又有一点找补。
我最初设计的故事框架更加复杂,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多设了几层反转,一步一步揭示了更复杂的真相。
故事内核:一群来自不同系统的地方守护者,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少受天灾人祸的危害,操碎了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始安丧尉秦千秋的身份是阴间冥府派驻始安侯国的地下干部。小漓君及其母亲龙母娘娘则是龙族分管漓水流域的守护神。秦时鬼庚伯的真实身份是始安侯国土地爷“社公”。(太学生鬼申屠欣没啥大背景,就是个倒霉鬼。)三方的职能有交叉,互不统属,但又共同维护这方天地的秩序。抵制旱魃降灾属于守土职责所在。
旱魃阿姨的战斗力在故事中算顶级的。起初,我想把她设置成纯反派,但一想起上古神界功臣天女魃演变为民间传说的凶神旱魃的过程,还是改成了现在的设定。她脾气暴,怨恨深,杀意重,下手狠,实则是非分明,并不滥杀,只是被迫当了天庭干脏活的工具神。这个角色背后承载的就是对暴政的反思与无奈。
秦朝速亡于暴政是历史公论。秦丧尉作为参与秦统一战争的大秦小吏,对大秦有惋惜之情。但他见多了生死兴亡,明白历史洪流无外乎天道民心。他见证了秦朝、西汉、新朝的治乱轮回,又碰上了东汉末年的大乱先声(不久之后就进入《三国演义》的时间线了)。所以,他对形形色色的暴政是有痛悟的,会坚决阻止,不惜代价。
秦丧尉由人而成鬼神,生前死后的职责变化不大,始终坚持为人民提供一条龙白事服务。无论是出身还是职责,都注定了他会以人为本。他比其他神灵更在乎凡人祸福,比起凡人又更重视天道民心的不可违背。他抵制天帝降灾的暴政,正是为了维护天道民心。
小漓君及其母亲龙母娘娘是龙神,守护万物包括但不限于人。由于这些神受凡人香火供养,总体上还是更侧重保护凡人一些。作为地方守护神,要维护一方利益,自然是不愿意“神”为制造的天灾把自己的辖区变成人间地狱。然则龙母娘娘和小漓君胳膊拧不过大腿,母子都无力正面对抗残暴的政令,只能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减少损失。没错,只能减少损失,而无法痛快地大闹天宫。况且,敢于大闹天宫的那位还是失败了。
有点憋屈,但不是无所作为。天帝的命令是绝对的,但三界秩序的运行是复杂的。各方大佬为小漓君等人求情,把死罪改成了活罪。各方势力博弈出来的结果,充满了妥协和委屈,却已经是这个框架下的最好结果。
主人公改变不了全世界,但从没放弃过争取能实现的最好结果。即使天下陷于危难,也努力守好一方,顽强而耐心地等待拨乱反正的转机。补不了天裂,就补好天花板。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不少,现实中也不会少。有的如秦丧尉那样倔强,有的如小漓君那样粗豪,有的如始安社公(秦时鬼庚伯)那样狡黠,有的如龙母娘娘那样优雅。千人千面,却又殊途同归。
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只是静静地看着类似的事情发生,想用这个故事纪念这一类人。也是在勉励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