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你什么也没有,所以也不至于失去什么。20多岁,不知多少人渴望房子,车子,票子,渴望赚很多很多money,渴望让自己让家人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大多数人也正迷茫着,20多岁就过着40多岁的,60多岁的生活,整天整天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生活中重复着。不去冒险,不去尝试新鲜事物,不去经历令人心动的人或事,整天待在自己狭小的天地,每天见着一样的人,结交着同一批朋友,整天嚷嚷着要考证,要过级,要练好英语,要看很多很多书,要去西藏,要去青海,但是你只是说说而已,每天仍然不负责任的敷衍着自己的人生。很多青年会说“我害怕”,“我不敢”,“我不确定”,这就是经常听到的“心里舒适区”。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人,每天到的地方,每天做的事情,而且这样子做不会有危险,就算没有太大的好的改变,但也不至于过得太差。而离不开舒适区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害怕吃苦,你知道努力和坚持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你也知道那样会很辛苦,所以你不敢轻易尝试,你没有下定决心去吃苦,你害怕逼自己一把,你不敢对自己下狠心。但是亲爱的20多岁的小伙子,姑娘们,你们才20多岁呀,才过四分之一的人生,难道你要让自己剩下的四分之三都一直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中后悔遗憾吗?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一直羡慕者别人的人生,看着别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有些人才20多岁却整天活在凄凄惨惨戚戚的矫情当中,发些无关痛痒的状态,微博,以为是文艺,其实是矫情病。当然不是侮辱文艺,只是太多青年把“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念你啊不忘,必有回响”当成了文艺的借口,你爱就去追,你要做就去制定计划,为此至少做点儿什么,而不是一会儿马云九条语录,一会儿成功黄金三十句。矫什么情,想挣钱就去努力工作,自我增值。想学好英语就先每天坚持打卡背一百个单词再说。想去旅行就去查攻略,写计划。想写作,就先每天码上一千字。你想要做什么,就先迈开步子,万事开头难,完美主义害死人,所有成功的计划都不是一开始就算得周全的,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Just do it!遇山开山,逢水架桥。
还有一部分人呢,是在自己的幻想中惶惶不可终日,给自己构建的蓝图很美好。毕业五年,升主管,然后出人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呢,他们也害怕,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够资格,手上一点东西作品也拿不出,一看招聘网站,自己什么也不会。销售虽然提成高,但太辛苦,老被客户骂,受尽白眼。写文案,自己文字功底又不好。前端开发师,数据分析员,自己专业又不对口等等,感觉世界充满了恶意,绝望~但是,亲爱的,你们才20多岁,说得好听点是20多岁,生命充满可能性,职业发展可塑性强,好奇心强,有勇气去冲锋。说白了,20多岁,反正你什么也没有,你可以失去的东西价值不大,顶多失去点面子,但我们还年轻,面子重要还是人生的发展重要,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可失去的东西和自我愿景面前,孰轻孰重,你一掂量也就有答案了。
20多岁,你什么也没有,所以你也什么都不用害怕,尽管勇敢的做你想做,用尽一切办法,不管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