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慢慢知道了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奇峰是我认为专业和经验都很棒,并且三观也很正的一位专家。所以看到他的书,自然就想读一读。
这本书开篇有四篇序,前三篇是同行所写,最后一篇是自序。前三篇同行的序,是对曾奇峰全方位的夸奖,夸得太多了,反倒让我产生一点抵触情绪,心里不禁暗想,作为一个在心理行业、精神分析领域从业这么多年的大咖,难道没有意识到过而不及的道理吗?不过,也许曾奇峰真的如此之好,写序的同行真的是出自内心地想夸他。
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书里的文章有很多都比较浅显,甚至不像学习性的文章,而有点读者文摘的风格。如果想对心理学知识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建议去看曾奇峰的公众号或心理学相关公号里的曾奇峰的文章,那些文章更专业。
我对曾奇峰了解不多,以前他给我的感觉是个理性的人,看了这本书,通过他的文字,我发现曾奇峰是个有点文艺的人,内心柔软,也很感性。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看到最后的“后叙一”,是曾奇峰的女儿写的,她写自己9岁的时候“曾老师”带她去他讲课的地方玩,她9岁起就开始听心理学的课,她写自己如此早就接触心理学、了解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对她的影响(当然有好也有坏),最后她说,“这篇杂乱无章的文章只是记录我、心理学和曾老师的关系,重要的是关系,不是教的内容。”这句话对应了曾奇峰在这本书里说过的“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这篇“后叙一”是全书我看得最舒服的一篇文章。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曾奇峰写的这本书,我对他本人的好感度下降了,而“后叙一”为这本书、为曾奇峰扳回来一点分数。对这本书的感想,就写这么多吧。
全书在专业角度上不乏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有一些触动我的话,记录在下面:
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独有的。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增加几分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心。
养成相对规律的作息习惯。习惯的力量很强大,至少强大到可以抵御大多数外界和内心的变故。
人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只承认一种动机,可以肯定地说是虚伪的。
学不好外语,是不愿意学好,不想跟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他可能还是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
每个人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
写日记,从效果上看,可以起到记录重大事件、练习写作能力的作用。但从动机层面看,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恋……如果日记是一本书,那这本书通常只有一个读者,就是作者本人。那些把日记拿出来公开发表的人,是把他们的自恋扩大化了。
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总是坏事。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是人格菜肴中的盐,少了则寡淡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
理解是在你疼痛的时候给你一粒止痛药,体会是陪着你一起疼痛,一起流泪。
理解万岁,而体会的生命犹如昙花,因为体会了太多就会累死。
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人必须一定限度生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里,太多会造成冲突,太少就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