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孕育了叶圣陶。据传这河网地带的甪直镇曾有72座半桥,可惜大都毁损了,包括最大的一座宋桥。从河道转折、小桥相接等风貌看,今天的甪直和柯桥倒颇为相似,可说是姐妹乡镇。不过甪直不通火车,交通不如柯桥方便,似乎略显偏僻冷落些,更乡气些。晚上,镇上店铺和人家都早早地关门了,冷清清的,只小小的说书场里挤满了听众,他们坐在长条凳上听说书、听评弹,都全神贯注,往往乐得张开了大嘴。1980年春天我带领一班学生去上课,汽车抵甪直时正值大雨滂沱,衣服与行李统统湿透,同学们设法到一家豆腐房的炉灶前去烤衣被,一面租借被褥。小镇上很不易找到住处,先联系住到附近农村的谷仓里,太不方便,最后由文化馆协助让出了他们的办公室,睡地铺。旅社是有一家的,但大学生外出实习按规定不能住旅社。虽然住得很困难,但同学们对这个小镇实在非常喜爱,天不明就起来,画那晨雾中的小船、桥头卖鱼的苏州乡下姑娘、沿河飘拂的垂柳,捕捉那又绿了江南岸的春风。白天,小河浜里塞满了四乡的来船,几乎看不见水面了,那是画人物速写的好机会,各种脸型和服饰齐全。傍晚,宁静的小河里是空荡荡的,但并不空虚,岸上的白墙、黑瓦、深褐色的木楼都倒映在水里。镇的尽头,已是船坞、独木桥、菜畦,极目四顾,处处都是丛丛新柳掩映的江南村落,过了一村又一村,而且远处的村落似乎总比近处更吸引人,引得我们永远向往远处。有一回我爬到一家四层楼工厂的屋顶上去远眺,那些穿镇小河,流经数不尽的隐隐村落,都消失于青绿苍茫的江南沃野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杜牧今天伴我登临,不知他将如何更新他的绝句了!
甪直镇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镇,盛传唐代大雕刻家杨惠之在此留有遗作,到底还能否找到他的手迹,由史家去研究,但正如菲底亚士一样,巨匠的风格是被接受继承的。保圣寺里的一墙彩色壁塑,早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在那偏幽暗的殿堂里,还未及分辨出是山是海是罗汉的内容时,先就予人以起伏奔放强烈的形体感受,这是带些装饰效果的抽象手法,极适合于巨幅壁塑或壁画的构图处理,首先着眼于整体设计的造型性。再细看,罗汉的表现和刻画又都极真实生动,人民能够理解。巨匠的艺术世界中,永远有人民,作者永远紧紧把握着人民性,这,就属于我们伟大的民族传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