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把《成为作家》一书又快速阅读了一遍。与上次阅读相比,感受又不一样。
先说一下全书梗概:
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即认为“天才是教不出来的”这种错误认识。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她相信,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神奇魔力是可以传授的。这是她的信念,也是《成为作家》的立足点。随后,她提出来写作的四种困难:一个人究竟是否适合写作是首先要明白的问题;有的作家在写作一部成功之作后再无建树,她称之为一本书作者;有的作家作品发表的时间间隔过长,难以持续不断地进行高质量的写作,她称之为“间歇性作家”;还有的作家擅写开头,主体部分却难以为继,被称为“不均衡作家”。
作者认为,以上这四种困难,其本质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作家气质、心理、态度与性格本身的问题。
接下去,她分析真正的作家应该具有的气质。她认为,既成熟、没有偏见、温和而公正,又敏感和像孩子一样天真,这是作家性格的两个方面。如果你想成为作家,那要对自己性格中的这两方面进行训练。她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训练方法。她还对作家的天赋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学研究,提出释放天才的观点。所谓的“天才”正是那些能够比普通人释放更多的天赋,并在他们的生命及艺术创作中加以运用的人。在结论中她提出了几点实用的忠告。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那要对自己性格中的这两方面进行训练。她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无意识训练(清晨写作)和按时写作(约定时间写作)。这一过程中不要去回顾和审视自己的任何作品,重要的是积累。
第二阶段:检查审视自己的作品。认真阅读你所写下的东西,以看待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作品,如果假设TA来咨询你,你能找到的适合TA的领域是什么。举例而言:如果对梦境完整描写或者能写出完整趣事,有可能成为短篇小说作家;对人物分析透彻,具有敏锐的自我审视,塑造不同人物在面临相同困境是的冲突,就具备长篇小说写作的气质;而喜欢沉思冥想或者对一件事习惯进行反思自问,则更适合写散文。
第三阶段:批评自己的作品:这部分说得比较抽象,有些不太好操作。就是前文提到的两个意识——自我意识和无意识,想象他们具有独立的意识,然后进行对话,就好像是自己在评论对另一个人的作品,对他说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注意要从问题较小的语言风格入手,明确无误地标出错误并有具体的建议。在标明所有有疑问的地方后要尽快找出对策,即:对于薄弱环节,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或者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入手,锤炼你的写作风格。并且要进一步训练自己:好作品是在什么状况下写就的,也就是说在哪种状态下你的写作状况会更好?有意识的安排好日常活动,以此确保能写出好作品。
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个阶段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每经历一次,会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更好的提升。
在经历过无意识训练,确定自己写作风格,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方向后,解决之道就是学习——像作家一样读书,不仅仅为喜欢而读书,而是在阅读中分析,学习写作风格,结构,看作者如何处理他的问题。能够写下一本书的大纲和总结,思考这本书说得是否有道理?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对这本书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原因是什么?诸如此类,越详细越好,甚至于能列出一份问题清单,就好像是要当面采访作者一样。学会这种批判式阅读,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帮助你解决自身写作中的弱点。这个阶段,由于有了自信和鉴别能力,同时确定了自己的风格,那么可以对有助于自己写作的素材,技巧进行模仿。
当经历过这一切后,我们或许能够学会重新看世界了:
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突破瓶颈后发现自己看到的周围景色层次更分明,细节更丰富了。这就是提升!
这时候的你对周围的一切:观察力更细致,想象力更丰富,素材的积累也更迅速了。
于是新一轮的自我训练又开始了,直到下一次的瓶颈出现!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三层境界,对我们的写作生涯也同样适用!!
当然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放弃!
现在的我,已经有了好的开头,坚持下去,不断提升!
——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