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早睡早起,好好学习”似乎是每年New Year resolution上的热门选项,无非是因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之前有小伙伴写了“得到”精品课中所提到的减肥误区,颇为赞同,在此想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试图更系统地阐述我对减肥的看法。
首先,从医学角度看,肥胖本身(除了丑?)并没有很大危害,需要防治的是其导致的并发症,例如心血管问题,关节由于负荷过重过度磨损,糖尿病等等。
哪些人需要减肥?
先来看以下几个指标:
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用于评价整体超重程度,若BMI指数在25-29.9之间,认为超重;超过30则是肥胖。
腰围:用于评价腹部脂肪堆积程度,对亚洲人而言,女士大于80 cm,男士大于90cm为异常增高,会增加患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其他并发症或其危险因素:例如与心血管问题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等。
BMI指数大于30,或大于25且有一项以上并发症或危险因素时需要减肥。如果BMI低于25,但腰围超过上述也建议减肥。
如何正确减肥?
第一步:设定合理的目标。
一提到减肥目标,很多人都希望能“快速、大量”地减肥。在此引用笑来老师的一个说法,这些肉花了多长时间长出来的,至少也要花同样的时间才能减下去吧。既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那一天也减不出个瘦子。
事实上有研究证明,超重群体能减少5%的体重就能使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50%,同时血压也会降低,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功了。所以第一个目标应当是避免体重继续增加,尝试将体重降低5%。
最终,能减少15%的体重并保持已经是极好的结果了,即使没有达到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体重”。设立难以达到的目标也是人们往往屡战屡败的罪魁祸首,对短期目标有过高的期待,而对长期能达到的高度信心不足。当缺乏即时正面反馈时,就开始觉得“我就是有肥胖基因,喝水都长胖”,以此安慰自己心安理得地放弃。
第二步:着手改变生活习惯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说白了就是简单的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有关吃什么食物适合减肥的问题,之前童姐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总结,总的来说,谷物、水果、蔬菜、坚果、酸奶等比起薯条、薯片、含糖饮料以及红肉或加工过的肉类是更有利于减肥的。但仍需符合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消耗的能量比摄入地要多。我也很赞同普通人对于卡路里计算其实不怎么敏感,解决方案是,选择上述利于减肥的食物,每天除三餐之外尽量不在其余时间吃东西(运动后可少量加餐),每餐吃八分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再提供几个小Tips帮助形成好的饮食习惯:
花几天时间记录自己每天吃的所有东西,以及进食的场所、频率以及当时的感受。这是为了找出,是什么会引发想要吃东西的欲望。例如有些人每天到了特定的时间点,就觉得饿了;有些人开车经过一家快餐店,或者在餐桌前坐下就觉得饿了。这一步就好像要理财,先要记录清楚自己的收入和花销一样。
了解到自己进食行为的触发点(板机)后,就可以采取一些行为加以控制。例如,只在餐厅等一些特定的位置进餐;限制使用的餐具的数量;每一口食物都要咀嚼一定次数;没吃完一口食物后喝一小口水;吃一段时间后站起来活动一会儿。这些行为或是限制每一餐进食的量,或是限制每天进食的次数。
对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加以奖赏,但奖品可不能是食物哦。
有一位靠谱的伙伴或家人的支持,也可以使整个过程更加容易接受。
除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需要加强锻炼。说到锻炼,很多人会觉得没有时间,没有场地,没有装备,但锻炼事实上不应该是一件需要“准备”很久的事情。生活中有太多的动作都可以消耗能量,甚至只是坐在椅子上挥动手臂都在消耗能量。随便找个喜欢的(不那么抗拒的)运动方式就开始做吧,在行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补充理论知识,再去寻找改进。不止是减肥,任何一件事都应当是这样开始的吧。
当然,医学上确实有帮助减肥的药物甚至手术疗法,但药物有副作用暂且不提,很多药物适用于BMI 30以上的人群,帮助他们控制肥胖带来的并发症,本身的减肥效果却不一定好。手术最常见的是吸脂和缩胃,手术本身就是一次创伤,伴随着风险。基本都只在体重超标严重,并且行为疗法无效的情况下使用,因此不推荐普通人考虑这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