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5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七卷-05
舌存齿亡
当初,汉景帝因为太子太傅石奋及其四个儿子,都有两千石的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就总计他一门父子五人的官秩之和,称石奋为“万石君”。
石奋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慎却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子孙做小官,回家看望他,石奋必定身穿朝服,以礼相见,不叫他们的名字。
子孙有了过错,他不加以责备而为此离开正室,坐到厢房中,对着桌子不吃饭。然后,有过失的人通过长辈求情,并且袒露上身前来请罪,表示一定要改正,石奋才答应进餐。
已经成年的子孙在身边,石奋即使闲居无事,也必定衣冠整齐。子孙遵循他的教导,都以孝顺谨慎闻名于各地。
窦太后认为儒生富于文才而欠缺质朴,现在石奋一家不多说话却身体力行【不言而躬行】,就任命他的大儿子石建担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担任内史。
石建在武帝身边任职,发现了应该进谏的事,让人回避之后,石建对武帝畅所欲言,十分尖锐。到了朝廷上,却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武帝因此很亲近他。
石庆担任太仆,为武帝驾车外出。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起马鞭一一点数,举起手来回答:“有六匹马。”石庆在石奋的儿子中是最为随便的,做事还如此恭敬谨慎。
感思:石奋原本并非出身显赫,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谨慎的性格,在汉文帝时期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官至太仆(掌管宫廷车马的高级官员)。
石奋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恭敬谨慎。据史书记载,他对上级恭敬有加,对下属也从不摆架子,始终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
在家中,他对子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遵守礼法,不得有丝毫懈怠。
石奋的处世之道体现在他的温良谦恭上。他从不与人争执,对待同僚和下属总是以礼相待,即使面对地位较低的仆人,也从不轻慢。
这种宽容大度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同时也赢得了同僚和下属的尊敬。
出身普通乃至低微境遇的人,往往因环境的磨砺与塑造,性格中更多了一份温和与低调。
与那些出身显赫、自幼浸润于权势与荣耀之中的人相比,他们的人生轨迹上或许少了些浮华的修饰,却因此收获对世间百态更为深切的理解与感悟。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江湖行走,面对的是无尽的未知与挑战。人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
曾经有一则报道,讲述了一位环卫工人在某高档小区清扫道路。一名业主无视其劳动成果,肆意将垃圾丢弃于刚清扫过的路面。环卫工人上前交涉,却遭到业主的傲慢羞辱,甚至在离开时向其脸上吐痰。
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环卫工人,愤怒之下,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水果刀,不幸刺中业主要害,导致业主当场死亡。
温良恭俭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深谙世事、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教导我们以谦卑之心待人接物,以慈悲为怀包容万物。
那些选择以柔软姿态面对世界的人,往往能在不经意间避开许多冲突与祸端。
老子曾以其牙齿与舌头的对比,向弟子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的牙齿已尽数脱落,而我的舌头却依然健在。因为牙齿坚硬,而舌头柔软。坚硬之物易于折损,柔软之物方能长久。”
刚则易折,柔则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