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上厕所和下厨房”,而不叫“下厕所和上厨房”?有人认为厕所都是水,五行属水;而厨房里用火做饭,自然五行属火。由此可见,如果是下厕所,就意味着在水下,那就被淹死了。同理,上厨房意味着在火上烤。所以有下厨房和上厕所这样的意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个说法实在是值得商榷。
关于五行和厕所、厨房的关系,放在“上”“下”这两个字上是讲不通的。日本有“炎上”这个词汇,确切的说,这个词不是日本的首创,是中国古代五行理论中的“火曰炎上”,意思就是火往上烧。
如果将“下厨房”理解为“躲在火下面”,将“上厕所”,理解为“浮在水上面”,以求人身五行上的安全。乍一看有理,可确实是没有对比而得出的结论。如果古代的“上”“下”某处、某地都以五行论,那么“下坡(田)”“上床”“下乡”“上城里”这些传统的说法,又该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无论是“北上南下”,还是“上厕所”“下馆子”,抑或是“上九天”“下黄泉”,“上班”“下榻”,都与“尊卑”有关。
一是地理位置上的高卑,二是人际关系上的尊卑。
首先是地理位置。
与“下厨房”对应的不是“上厕所”,而是“上厅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人是上不得上厅堂的。倘使家里有客人,就只能下厨房做饭。做完饭,女人和小孩一起在一个小桌子上吃,无有上席的权力。这里的“厅堂”,说的是“场面席”。如果你经历过这段时期,你会明显感觉到待遇和尊卑的问题。
很多人没去过农村,也没见过接近古代民居的厅堂是什么样子的。但大家都去过殿堂,也应该知道,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厅堂都是高于地面的,是有几级台阶的。
厨房在堂下,位置较卑。要去厨房,的确是要下去。
“上厕所”与“上厅堂”“下厨房”是一个系统的。清代《蒙童须知》写道:
便时必如厕,切宜防污垢。
上则去外衣,下则必盥手。
拉屎必须去厕所拉,谨防污垢。上去要脱外衣,下来就必须洗手手。如果不脱掉外衣,直接蹲坑,会一衣带屎。
说“上厕所”“下来以后”,也是根据厕所的地理位置。厕所这玩意儿跟现代马桶没法比,真的太臭。所以通常它的位置,就在远离厅堂的高处,方位在东,唤作“东圊”。去那地方得上台阶,高去,故有“登东”一词。
冯梦龙《古今笑》里,彭彦实去解手,就说“往文渊阁东如厕”。他碰见了少保陈方洲来拉屎,立即撒丫子跑起来,先进了厕所,占着茅坑就开拉,以防陈方洲抢先。莫非文渊阁东的茅房也只有一个坑?
接下来就要说“上”“下”表示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这一类了,最经典的就是“下馆子”。“下馆子”一开始叫“上馆子”,绝少出现“下馆子”,一旦出现,则意味着日常生活水准比“馆子”里的待遇好,而“馆子”的品位相对变差。这一点可以参考:
「上」和「下」表示「一来一去」,为什么「上馆子」和「下馆子」都表示「去」呢? - 王伟超Mijiag 的回答 。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北上南下”一类的词。
这也不是北方黑水玄武,南方赤火朱雀能解释的。历来帝王南面而王,君王在北,面南而坐,故而北为君,南为臣。就连“江左”“河右”“江西(右)”等一系列的词,也全是由此而来。
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往北去就是北上了,往南去就是南下。对于城乡居民来说,大家说“上城里”,说“下乡去”“下基层”,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这属于地位、重要性的不同,确是隐含尊卑关系的。
周易之艰深,不体现在这些词汇中,但在一些其他词汇中却有体现(如:如何理解蒋百里《日本人》一书中的“ 孔子作易,终于未济 ”这句话? )。不过,无论怎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里,的确是藏着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秘密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转载,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