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4R靶向治疗:从单克隆抗体到新型治疗策略的全面突破

IL-4Rα作为2型炎症疾病治疗的关键靶点,通过介导IL-4和IL-13信号传导在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针对这一靶点开发的治疗策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到新兴的PROTAC技术和小分子抑制剂,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哮喘等疾病提供了多层次的治疗选择。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治疗策略与IL-4R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分析靶点筛选与表型筛选方法,并全面评估其临床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IL-4/IL-13信号通路在2型炎症中如何发挥核心调控作用?

IL-4Rα是IL-4和IL-13信号通路的共同受体亚基,在2型炎症反应中起着核心调控作用。这一受体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受体复合物介导信号转导:I型受体由IL-4Rα与普通γ链(γc)组成,主要响应IL-4刺激;II型受体由IL-4Rα与IL-13Rα1组成,既能响应IL-4也能响应IL-13刺激。

从分子机制层面深入分析,当IL-4与IL-4Rα结合后,会引发受体构象变化,促进其与相应亚基的二聚化。这些活化后的受体复合物迅速激活JAK家族激酶(主要是JAK1和JAK3),进而磷酸化转录因子STAT6。磷酸化的STAT6形成同源二聚体并转运至细胞核内,结合到IL-4和IL-13应答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这一系列分子事件最终导致B细胞激活、IgE类别转换、嗜酸性粒细胞募集与活化,以及髓系和特应性树突细胞的分化。

在特应性皮炎(AD)等疾病的病理环境中,IL-4和IL-13通过直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下调丝聚蛋白、兜甲蛋白等关键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同时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皮肤归巢受体,并刺激神经生长因子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等瘙痒相关神经信号分子的产生,导致AD特征性的慢性瘙痒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因此,IL-4/IL-13信号通路成为治疗2型炎症疾病的关键靶点。


单克隆抗体药物如何精准靶向IL-4Rα信号通路?

Dupilumab的作用机制与临床优势

赛诺菲生产的Dupilumab(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完全人源化的IgG4单克隆抗体,能够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与IL-4Rα亚单位结合,从而同时阻断IL-4和IL-13的信号转导。这种双重阻断机制使Dupilumab能够全面抑制II型炎症反应的核心通路。

研究表明,Dupilumab治疗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重塑特应性皮炎的转录组特征。在分子水平上,它有效抑制与T细胞激活、树突细胞成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和炎症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同时降低皮肤损伤中TH2诱导趋化因子(如CCL17、CCL18、CCL26)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Dupilumab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CCL17(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的水平,该因子不仅是Th2介导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AD疾病活动的特异性和客观性生物标志物。


Stapokibart的创新特性与研发进展

江苏恒瑞研发的Stapokibart(CM310)是另一种具有差异化特点的人源化IL-4Rα单克隆抗体。与Dupilumab相比,Stapokibart展现出更广泛的物种交叉反应性,不仅能高亲和力地结合人类IL-4Rα,还能与食蟹猴和小鼠的IL-4Rα有效结合,这一特性为其临床前研究提供了独特优势。

机制研究表明,Stapokibart与IL-4Rα的结合表位与Dupilumab存在差异,这可能解释了其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更优越阻断效果的原因。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Stapokibart能有效抑制2型炎症的进展,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其在食蟹猴和小鼠体内的半衰期分别为298-351小时和55-142小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药效持续性,为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PROTAC与小分子治疗策略如何拓展IL-4R靶向治疗领域?

PROTAC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技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IL-4R靶向治疗策略。与传统抗体不同,PROTAC分子通过三元复合物形成机制,一端结合IL-4Rα,另一端招募E3泛素连接酶,诱导IL-4Rα的泛素化降解。这种机制不仅阻断了IL-4Rα的信号传导功能,更直接从细胞中清除目标蛋白,实现了更为彻底的靶点抑制。

PROTAC技术在IL-4R靶向治疗中具有多个独特优势:能够靶向传统抗体难以作用的受体胞内结构域;通过事件驱动型药理作用,可实现催化循环和亚化学计量效率;具备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可靶向细胞内信号节点;并且能够降解整个受体蛋白,避免功能冗余带来的耐药性。目前,多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针对IL-4Rα的PROTAC分子,虽然在临床前阶段面临降解效率、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优化等挑战,但已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果。


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进展

小分子抑制剂作为IL-4R靶向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方向,主要着眼于干扰IL-4Rα的二聚化过程或阻断下游信号传导。这类抑制剂的设计策略包括:开发能够结合IL-4Rα并阻止其与IL-4或受体伙伴相互作用的竞争性拮抗剂;针对JAK-STAT信号通路关键节点的特异性抑制剂;以及干预受体转运和膜定位的小分子化合物。

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小分子抑制剂具有口服给药便利、生产成本较低、能够靶向细胞内结构域等优势。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独特挑战,包括需要克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界面通常较大而难以被小分子有效阻断的难题,以及实现足够的亲和力和选择性。目前,虽然尚无针对IL-4Rα的高亲和力小分子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多个学术机构和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利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片段筛选和虚拟筛选等先进技术寻找有潜力的先导化合物。


药物开发中采用了哪些先进的靶点筛选与表型筛选方法?

靶点验证与筛选策略的创新发展

在IL-4R靶向药物的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层次、多维度的靶点验证与筛选方法。体外结合实验是验证分子与IL-4Rα结合特性的基础环节,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层干涉(BLI)等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分析结合亲和力、动力学参数和作用表位。

信号传导阻断实验是评估功能效果的核心方法,通过测量候选分子对IL-4和IL-13下游信号分子(如STAT6磷酸化、基因表达变化)的抑制能力,确定其生物学活性。此外,转录组学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药物对2型炎症基因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Dupilumab治疗能显著改变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包括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分化基因(如LOR和FLG)的表达恢复。


表型筛选与生物标志物分析的技术进步

在临床研究阶段,多种先进的表型筛选方法被整合用于全面评估药物疗效和患者反应。高维流式细胞术能够精细分析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和状态的变化,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治疗反应者和无反应者的免疫表型特征。例如,通过检测记忆性T细胞亚群和活化标志物的表达模式,研究人员能够在Dupilumab治疗前预测治疗反应性。

皮肤转录组分析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活动性皮损和未受累皮肤样本的基因表达差异,将分子变化与临床结果精确关联。此外,血清生物标志物监测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治疗反应,包括总IgE、TARC/CCL17和eotaxin-3/CCL26等指标的水平变化,为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理解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该技术可在单细胞水平同时分析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组特征,全面描绘免疫功能状态。研究发现,不同患者体内Tfh细胞的多功能性(如同时产生IL-21、IL-2、IFN-γ和TNF-α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影响治疗反应性和疾病进程。


IL-4R靶向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展现了怎样的应用前景?

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突破

特应性皮炎是IL-4R靶向药物研究最为深入、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适应症。多项Ⅲ期临床试验(如SOLO1、SOLO2和CHRONOS)的一致结果表明,Dupilumab能显著改善中重度AD患者的皮损和症状。在接受Dupilumab治疗16周后,达到研究者总体评分(IGA)0/1(完全或几乎完全清除)的患者比例达36-38%,而安慰剂组仅为8-10%。同时,达到EASI-75(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改善75%)的患者比例在治疗组中达44-5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Dupilumab联合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52周后,约65%的患者维持EASI-75的改善,且AD急性发作率显著降低(治疗组13-14% vs 安慰剂组41%)。更重要的是,Dupilumab治疗组在前16周内TCS和系统补救治疗显著减少,表明其能有效降低患者对传统治疗的依赖。


哮喘和其他2型炎症疾病的治疗扩展

除特应性皮炎外,IL-4R靶向药物在哮喘治疗中也显示出卓越疗效。Dupilumab通过特异性阻断Ⅱ型IL-4R/IL-13R信号通路,抑制IL-4和IL-13的双重活性与STAT6的信号传导,从源头抑制参与T2炎症反应的特征分子形成。在临床试验中,Dupilumab显著减少重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加重率,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Dupilumab对一系列2型炎症相关疾病均有治疗作用,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等。这充分证明了IL-4/IL-13信号通路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的核心地位,也展现了IL-4R靶向治疗的广泛潜力。


IL-4R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对IL-4/IL-13信号通路认识的不断深入,IL-4R靶向治疗的研发呈现出多元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联合治疗策略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考虑到免疫网络的复杂性和冗余性,将IL-4R靶向药物与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如JAK抑制剂、IL-31抑制剂或TSLP靶向疗法)合理组合,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特别适用于难治性患者群体。

IL-4R靶向治疗代表了2型炎症疾病管理的重大突破。从单克隆抗体到PROTAC和小分子抑制剂,多样化的治疗策略为不同临床需求的患者提供了个性化选择。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和疾病病理生物学理解的深化,以及精准医疗策略的发展,IL-4R靶向治疗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球众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IL-4R靶点蛋白作为IL-4R靶点研究的重要实验工具,优爱生物推出的IL-4R alpha/CD124 His Tag Protein, Human为相关药物研发和机制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实验材料。


部分数据分享:


IL-4R alpha/CD124 His Tag Protein, Human

货号:UA010382




IL-4R靶向治疗:从单克隆抗体到新型治疗策略的全面突破-南京优爱(UA BIO), 重组蛋白专家

优爱蛋白(UA Bio),重组蛋白专家

优爱蛋白专注于提供药物研发、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基础科研所需各种蛋白类试剂原材料和服务,包括药物靶点蛋白、免疫检查点蛋白、细胞因子、工具酶、 蛋白定制表达、全长跨膜蛋白开发等。优爱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专业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