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老师的《未来教师》的书中指出:有学员希望通过老师给报纸杂志的老师推荐发表其文章,提高学习积极性,虽然老师非常理解学员的愿望,但是老师提出写出优秀的作品是生命成长的伴随品,是专业发展中“额外的奖赏”,如果把作品比作水果,希望收获甜美的水果,就不要一心想着水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培植果树上,果树繁茂,自然会生长出甜美的水果。所以,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匹匹骏马任你挑选。
是的,我觉得自己写东西是种草的过程,而不是追马的过程。那时,参加了李老师的“家庭教育科研培训班”,学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就开始尝试着写论文,那论文从哪儿来呢?就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
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放入实践中,观察实践过程,注意其中孩子的变化,观测其效果,然后写成一篇篇案例,几次轮番实施之后,必然会有不少的心得和经验,于是坐下来静下心好好梳理一下,用一个个标题归纳中其中的方法,撑起文章的骨架,然后把小案例的实例放入其中,补充文章的血肉,再加上活动的效果,以及自己反思而得的经验,往往就能形成一篇真实能有所启发的论文,我觉得其实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自己种草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论文就是得马的时候,如果文章在评奖中还能获奖,那这匹马就更吸引人,小小满足了一下自己的成功感。
只不过遗憾的是,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在科研方面的确有收获,但是在教学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成长,好像学也学了,做也做了,写也写了,为什么并没有在教学能力方面有更大发展和提高,不能上出像名师一样“行云流水”般的课呢?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买了名师的教学录像,把他们好的话语、互动都梳理出来,揣摩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模仿他们的话语,最终在教学中的互动是有提高,模仿带给我师生互动中的方法与策略,但是我最终发现模仿虽然有用,但模仿的毕竟是别人的,我不可能成为别人,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成为名师那样有内涵的老师,光靠模仿实在不行。
于是,我开始转向阅读,没有自己的积淀,没有思想、没有技术、没有认识,我始终是浅薄的,始终只能在浅池中踩浪,而游不进深邃的大海之中。在阅读中,我喜欢李镇西老师的书,我读了好几本他的书,然后又从他的书中认识了新教育,被新教育所吸引,又读了《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一书,知道了朱永新老师,也进一步认识了新教育。
后来在小尘老师的简书文章中发现新教育竟然是每年招生可以参加学习的,当时知道的时候正错过了报名,挨到这次,就赶紧报上了。希望自己跟随大师的脚步,不仅种草,还知道怎么把草种好,种多,种广,怎么把内在的潜力、自己的擅长发挥出来,种出有特色的草来,或许我也能由此吸引一匹匹骏马奔驰而来,虽然这个过程是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没有经历,又怎么能有裂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