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但是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所以,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人的边界,就是自己存在感的边界。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也不一样。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也是恐惧。焦虑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于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很重要,是我们观察人和做产品非常重要的点。
恐惧是边界:
一个人劝不动,有时是因为恐惧,哪怕你的建议再正确,他心里再认同,但他就是不去做,因为恐惧捆住了他的手脚,把他压在那里,让他没办法往前走。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恐惧是动力:
愉悦感能驱动人长时间投入一件事,而恐惧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
恐惧是痛点:
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
我们恐惧的东西太多了,对生存的恐惧,对青春流逝的恐惧,认知焦虑,也是一种恐惧。
如何找产品的切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4个字:直面恐惧。
如果你不跨过边界,在同一个恐惧边界内的动作区域里,学再多的知识,并不能让你大变化。而当你了解自己很多行为内在的恐惧后,你再看别人,也会分外清晰。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买单,但绝不会大火。
感:我原以为自己很理解恐惧,因为恐惧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恐惧的东西太多太多,现在发现自己对恐惧理解实在有限。
恐惧不但是边界,也是动力,究竟是让恐惧变成牢笼,把自己困在原地,还是让恐惧变成力量,就像海明威说的做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虽然我习惯的是前者,但现在我会有意识选择后者,直面恐惧,让恐惧变成助力,帮助自己变得更坚韧、更强大。
思:我的边界感很强烈,通常我会把自己的卧室当作领地,不允许别人随意动我的物品。在卧室,我会感觉很安全,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而走出门去,外面的世界太大了,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太让人害怕了。恐惧让我只能龟缩在小小的卧室,小小的世界里。
昨晚我组织进行了一个投票,我被拉票的凶猛程度震惊了。投票前我最担心的是没有人参与投票,因为在投票前几小时我发了一个公告,到投票开始时回应的人只有1/2多一点,我担心实际投票的人数更少,将1票改成了3票,实际参与投票的有75人,比预想的略多一些。
而这一次的凶猛拉票,我分析其中就有恐惧的成分在里面,恐惧自己被比下去,恐惧无法被别人看到,恐惧的驱动力确实很强大。
我也进行了投票,虽然在投票前我已经预览过所有的作品,但当我投票时,我能很明显意识到自己就是在凭感觉投票,我找到自己感觉不错的,然后就投了,并没有进行太多考虑。
我想这其实就是大多数用户的样子,除了没有产品人那样有一套系统的思考框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省注意力,因为进行细致的分析是需要消耗大量注意力的,所以凭感觉做判断通常更省事。
这次的投票让我意识到自己确实不理解用户的感受,让我明白,我自己也是一个用户,也让我更珍惜这个课程,真的太有价值了。
恐惧就是边界、恐惧就是动力、恐惧就是痛点,对未知的恐惧让我停不下学习和思考。
行:回忆我这一年的经历,就是不断拓宽恐惧边界的过程,一些原本让我无比恐惧的事情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一个人的恐惧边界拓宽了,他的世界也就变得更大了。
所以,我可以继续去找让自己恐惧的点,然后去拓宽自己的恐惧边界,比如列出一张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的清单,一件件去尝试。
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去理解别人的恐惧,恐惧就是他们的边界,而大多数人都不敢直面恐惧,了解他们的恐惧,就能把握他们的边界,进而知道他们是被什么困住,被什么驱动,可以省很多无用功,也能进行更好的交流。
参考资料:梁宁·产品思维30讲——
04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