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悬疑大师克 斯托弗. 诺兰手中,真实历史事件又将如何呈现悬疑?诺兰用这部《敦刻尔克》交出了他的答卷。《敦刻尔克》中,诺兰继续发扬了“非线性叙事”的独特叙事手法,并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战争类型片的“新体验”。
“非线性叙事”或许已成为诺兰的名片。自从1996年他的首部个人故事片《追随》以来,这一独特手法便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再到今天的《敦刻尔克》,“非线性叙事”学会带给普通观众一种“极繁”的感觉,这也正是它的艺术性所在。而在《敦刻尔克》中陆海空三段故事,一周,一天,一小时,诺兰重新打散、编排、用“极简”代替了“极繁”。但事实上“极简”并不意味“简”,对于战争题材的电影来说,这种“三环交替”式叙事已足够复杂,诺兰这么做是为了在这种相对复杂的叙事结构下,全力营造悬念。比如片中这样一个桥段:两架“喷火”战机在击落敌机后分开,各自追击另一架敌机,但在一号机向二号机呼叫时,二号机却没了回音,此时一个悬念便浮现出来了:“二号机去哪儿了?”此时给出一个镜头:“一架喷火”浮在海上,而海上线主角的船正驶向它,按量来说此时一个镜头应当时切回海上线,但出人意料的是下一镜头是一号机独自与敌机奋战,之后又切回陆上线。观众看到这里肯定仍想着“二号机那边怎样了”但镜头却偏偏不去讲述它的事,这让观众的心上时刻绷紧着这根弦,更迫切地想知道真相,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影片代入感。而在陆地线上,商船沉没后众人被海上线主角一行救上,此时镜头忽然转回空中,运用了一个倒叙,回到了二号机视角,二号机迫降后被海上线一行人所救,在船上遇见了陆上主角一行人(刚获救),从这里开始海陆空三线交汇,镜头一切从英国来的民船缓缓驶来,陆上几十万士兵欢呼,一号机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空与敌机拼死一博,全片进入 了情绪上的高潮。这一段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观赏性上都是无比巧妙的,它实现了三线的交合,使整个故事完整化,同时它通过之前交叉叙事所设置的悬念将观众步步牵入故事高潮。
回到主题上,更是给观众带来探索悬念的观影乐趣。“非线性叙事”在战争类型片中使用,可以说诺兰开了一个好头,一部战争片,却充满了悬疑的味道,这或许是《敦刻尔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点。
诺兰虽是悬疑大师,但并不意味着在艺术手法上毫无建树。在《敦刻尔克》中诺兰对艺术手法进行了创新,首先是镜头方面,从电影画面第一秒开始,并没有像大多战争片一样运用空镜头或是定机位拍摄,而是一个运动镜头:几位英国士兵游走在敦刻尔克小城的街道里,一场突然的袭击打得一队士兵只剩下最后一人,也就是陆上线的男主。这个看似平凡的运动镜头,其实涵盖了诺兰的创意。这种突如其来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观众刚刚穿越到了现场,而这个现场正好有几位英国士兵在游走。这种第一视角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真实到没有距离感,还没有给观众准备观影的机会,就直接拉你进入这一个画面,这种代入感是极为强烈的,同时影片开场就是战斗的画面,或许一定程度上是向《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经典开场----“奥马哈海滩登陆”致敬。
一般战争片多用血腥与残暴画面带来真实感。毕竟战争是冷血无情的。但《敦刻尔克》不同,诺兰没有走老路,而是巧妙的利用音乐音效与镜头语言,做到了没有出现一滴血的情况下,让观众从电影的第一秒便进入战争状态。比如电影开头部分“海滩空袭这一段,空袭来临,没有混乱的叫喊,一个全景镜头下成群的英国士兵迅速卧倒,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出凄厉的轰鸣,随着心跳音效,定格镜头下,炮弹的烟尘一步步靠近抱着头的男主…….”这一段空袭,没有飞溅的血浆与残肢,更没有惨叫,但战机轰鸣与心跳音效和一片片卧倒在地的士兵一结合,这种恐惧便直击心灵深处,而非停留于视觉上所带来的冲击,想必更为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的台词少之又少,这并非导演功底不足,这样安排其实也是另有用心的。首先将对白压缩到最少,在这种战争背景之下并不会不自然,反而显得真实。在一个极为压迫的环境中随时可能死亡的特殊时刻之下,谁还有空去闲聊?其次,台词的压缩将更突出人物的行为语言与配乐的震撼,行动往往比语言来得更为直接,人物通过行为所展现出来的这种战争氛围,比语言所展现的更为惊心动魄。同时伴随汉斯. 季默的大师级的配乐,直接将战争的紧迫感压到观众的嗓子眼,使观众保持高度的对影片的投入。诺兰对于艺术手法的创新配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战争与悬疑有机结合,为我们诠释了战争片的全新体验。
诺兰在《敦刻尔克》上的创新引发了巨大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些巧妙的创新都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及心灵上的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至少战争类型片的“新体验”,诺兰的《敦刻尔克》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