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724天。网络中级五期。2019.05.14
昨晚是同辈督导,暂不说朱老师案例带来的收获、启发和思考,先说说邱老师抛出的问题:当来访者是孩子时,在当次咨询结束时,以下两种问话,那种比较合适?一是“刚刚我们聊的,那些是可以让父母知道的?”一是“刚刚我们聊的,那些不可以告诉父母?”咋听,觉得,这有什么需要澄清的,指定是……,可仔细想想,似乎都有道理,也都可以吧!如果仅仅就这两句话,我以为“不可以”更适合,因为毕竟一个小时会聊很多内容,大多数时候“可以”告诉应该比较多,“不可以”的比较少,所以强调“不可以”更合适。实际上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做地面真实个案(孩子的)太少。仔细想想,好像两个问句都有用过,主要是根据当时的情境自然而问的,比如,先问孩子“可以告诉”的,孩子回答“无所谓,或者都可以”时,我依据自己的感觉,再次确认有没有“不可以”的。那如果回到咨询设置层面上,按照保密原则的要求,“可以告诉”更合适一些。有的老师说,这样问能很好地呼应一开始告知来访者的“保密原则”,以及咨询师严格遵守了职业操守,同时又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尊重和信任。这样问也将主动权、话语权、选择权交给来访者,让其决定。(虽然我们都知道,大部分走进咨询室的未成年人,其“问题”与其原生家庭有密切的关系,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再加上未成年人的咨询费是由家长来支付的,所以希望通过咨询师了解孩子的一些真实状况和想法。为此,一般会在咨询快要结束时,问问孩子。)
如果问“不可以告诉”,那么一是会让来访者对保密原则产生质疑——刚刚不是说了对谈话内容保密,现在怎么又问“那些不可以告诉”。同时也会疑虑咨询师是不是家长、老师派来的帮手,和他们是一伙的,而产生不信任感。二是如果来访者回答“都不可以”时,就将后面的计划搁浅了。此时,我会再次问“比如某某事、想法(一般都是正向的、好的一面,或是家长事先想了解的)也不能告诉吗?此时问话的态度很重要,比如运用软化语言,问话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等,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是真诚地想帮助他,告诉父母这些对其的改变也是有助益的。
那如何问,既会让来访者舒适、尊重、信任情况下,又愿意说个123来呢?那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咨询师问话的态度——体现出真诚、友好、和为了来访者着想。比如有的老师说“
刚刚我们聊的,你希望那些需要告诉父母?”及“刚刚我们聊的是保密的,只有我们两个知道,不过你觉得有那些内容如果让父母知道是可以帮到你的?是可以告诉父母的呢?”这样问话潜在的意思,咨询师结合刚刚孩子的反应、感受、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支持、爱,以有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有的老师说“如果一会儿(咨询结束)爸爸妈妈问我你的情况,你希望我怎么回答?”这更加体现咨询师对孩子的尊重,也暗示咨询师想要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让父母、孩子及咨询师建立起合作的关系。有时候也可以根据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点,着重加以澄清。
所以,经大家智慧的碰撞,对这两个问句更加清晰了,一般情况下正着问——”可以告诉的”,同时根据回答情况,可结合反着问——“不可以告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