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那让我们接着来说一说场景吧。
场景呢,是故事的基石,小说的每个场景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故事是有用的。
场景可以分为三个大块,我们用人体来举例说明的话,就是:
1、场景结构(骨架)
2、向小说里填充的内容(血肉、内脏)
3、行为表达的方式/结构(皮肤)
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说明。
1、结构(骨架)
结构很好理解,尽管场景的形势非常多遍,但是其根本的框架结构基本上是不变的。
【目标——障碍——反应】
【初始状态——状态改变——作出反应】
【人、事、环境——发生了事件、做出行动、发生了某种改变——应对改变的行动、改变的连锁反应、计划变更、心理/内在感受】
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微观的场景,也就是大场景中的小场景,与此同时,这个公式制造了一系列的行动和反映,这个其实就是故事的本质。
所以其实也可以把一个场景看成一个拥有故事弧线的微型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每个场景都对故事有用,并不是指的每个场景都会将故事推进,有些场景更加突出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心态感受,甚至只是烘托气氛等。
另外一个好的场景是会留下“钩子”。
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比喻,一个大的场景内包含了若干的小的场景,这些大的场景,你可以理解为舞台剧的一幕,而这些小的场景可以理解为这一幕中的一个镜头。
每个镜头的转换绝对不会是非常突兀的,这一点相信,只要是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明白。而所谓的钩子,其实就是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用于衔接的内容。
举个例子:
场景1:(去学校的路上)
目标:小明赶着去考试;
障碍:小明城坐的公交车,前方发生了车祸堵车了;
反应:小明担心赶不上考试,非常着急,请求司机在马路上打开车门,让自己下去;(钩子:司机是否会违反一般情况,在马路上放小明下车?小明是否能赶上考试?】
场景2:(马路上)(在车上乘客的帮忙劝说下,小明成功下车)
目标:小明需要穿过堵车的路段,寻找其他方式赶往学校:
障碍:到处都是人流,正值早高峰,跑步的话,距离又太遥远,肯定无法赶上考试。
反应:小明拼命的穿过拥堵路段,遇到了一个骑车的同学,但那个同学昨天才于小明吵了架;(钩子:同学是否会帮助小明?)
差不多就这意思,,,,剩下的后面有空再写吧太晚了,睡了,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