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圈外同学《个人发展战略》训练营体验课,在听第二节课程中整理了以下四大要素,决定了你的市场价值:
1.投入到知识; 2.投入到技能; 3.投入到能力; 4.投入到自我发现
明确冰山模型各个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从而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值钱;同时,理解不同类型的岗位所对应的门槛和天花板,帮助择业
同样学校、同样专业的两个人,毕业几年后,薪资差异可能非常大,产出非常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时间应该要投入到哪里,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市场价值呢?今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做个分析。
薪资=自己的市场价值=外部因素(机遇、运气、选择...)+内部(冰山模型)
冰山越往底下的要素,越难培养和发现,也越能成为竞争优势,并且下面的要素会影响上面的要素(一个人知识储备多少,和他的学习能力、动机等都非常相关),冰山底层的要素加起来会决定一个人70%的薪资水平。
1.投入到知识
可替代性非常高(当今社会,你想知道什么,网上搜索就可以了)、知识与思维有差别——简单的知识储备,如果不能结合思维能力去解决具体问题,那么市场价值就无法提升。思维是一种能力,是用知识解释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句古语叫“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但那时候不是纸质书、是用竹简的,而且车也是马车,不是火车,所以五车竹简能装多少知识呢?最多十几二十万字,也就一本书。所以,现代社会,随便一个人,知识储备都超过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但你为什么还在学他们呢?因为知识跟思维是不一样的,你学的是他们的思维。
2.投入到技能
A:专业门槛高,不代表天花板也高,毕竟没人想要一直拿门槛薪资。
B:技能的价值在于稀缺性,但是一旦行业变动、人才供给增多,市场价值就会下跌,必须得学习新的技能。技能的定价如何?天花板在哪里呢?取决于该技能的稀缺性。
10多年前,很多大企业都会给有CPA证书的人支付一个叫做Market Premium(市场溢价)的额外工资,因为这个技能当时相对稀缺,所以公司需要支付溢价才能招到人。可是,这个技能的市场价格高,就会有很多人进入到这个领域,人才供需逐渐稳定,那么溢价就消失了。程序员岗位也一样,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的时候,行业增长快,所以对程序员的需求非常旺盛,而市场供给还没来得及跟上,所以带来了程序员的高工资。但是,这两年红利消失,增长放缓,对程序员的需求就会下降,可供给没有下降,所以会导致工资水平上不去,但因为不能降薪,所以很多公司规定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以此来变相降薪,“996事件”的爆发跟这个趋势有很大关系。
当然,那些有管理技能、商业思维、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员,薪资依然很高,但他们已经不单单是靠技能吃饭了,而是具备了很高的能力。
3.投入到能力
A:门槛并不一定很高,但是薪资的天花板很高,以能力为导向的岗位(大多数管理岗、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厉害的产品经理像上亿年薪的张小龙,而一般的产品经理可能月薪才一万,他们的薪资差异并不在于技能的不同,而是能力高低。所以,这些岗位也被称为是能力导向型岗位。
B:能力提升是可以跨行业的、跨职业的,一旦积累到一定高度,哪怕行业职业不行,换个地方一样很值钱.
4.投入到自我发现
冰山底部的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要素,虽然难以改变和发现,但是,如果我们对自己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找到跟这些要素相匹配的工作,其实也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市场价值。比如说,我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在亲和动机方面比较弱,从这个角度看,咨询公司就非常适合我,因为工作挑战大、容易有成就感。但如果我去某个注重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国有企业,那我就会感到不适,最终很难得到提升。环境其实是一种外部驱动力,你选到了适合的地方,自然成长效率就会更高。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总结:从上面的四种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从长期来说,想要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把大多数时间花在提升能力和认识自己冰山底层要素上面,是最好的选择。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每天打开各种学习产品、不断学很多碎片化知识,练习一些并不稀缺的技能、考各种几个月就能拿下来的证,最后收入还是上不去,反而会觉得很挫败。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第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容易。它们的获得门槛很低,听一堂课、学一个知识,这是几乎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而能力就不一样了,需要持续投入、刻意练习。人们总是倾向于做容易的事情,而不是正确的事情。
第二,受限于目前岗位的定位。前面有提到,其实一些岗位的性质,本身就是技能导向型的,对你没什么能力要求,只需要表格做得越快越好、流程越熟练越好。而人都是有惰性的,在这种岗位要求下,也就没有动力去提升眼前岗位不需要、但长远更有价值的能力了。所以有时候我会说:你选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天花板。
第三,没有看清楚工作的本质。很多人以为值钱的是知识和经验,但并非如此。本质来说,任何工作都是在解决问题,营销解决的是如何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HR解决的是如何让公司有充足的人才供给等等,往大了说,不仅我们的工作,一家公司也是在解决某类用户问题,滴滴解决打不到车的问题,饿了么解决不想出门吃饭的问题,等等。
知识容易获取跟习得,如果不能用它解决问题,几乎就没什么竞争力;
技能有进入门槛,其市场价值取决于稀缺程度,但长期来说,所有技能都会走向供需平衡,高收入不可持续;
能力可迁移,并且对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促进,值得我们多投入;
而每个人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不同,所以做不同的工作,也会有产出的不同。
总之来说,我们的时间应该多投入在后两者上面,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在提升前两者。我们的时间,永远应该花在正确的事情上,而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