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们看建立了新朝的王莽谦虚恭敬,讲究礼让,难道他不是一代名士吗?但是等他成了三公,做了皇帝之后,骄奢淫逸,残酷暴虐,其前后表现为何差别那么大呢?”虞世南说:“王莽是一个天生残暴、奸诈、虚伪的人。还没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沽名钓誉;得志之后,便自矜才能,目中无人,卸下虚伪的掩饰,露出其本来的面目。他不听劝谏,自高自大,至死都没有醒悟,使海内民怨沸腾,最终被光武帝赶下台。”
(班固说:“王莽由外戚出身,谦恭以下人,勉力而行道,以此博取名誉。在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勤劳于国家政事,行事正直,一举一动常常被人们称道,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做国家官员时一定有名望,做卿大夫家臣时一定有名望’,‘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的一类人吗?但事实上王莽并不仁德,而是奸邪伪善,因为继承了四位叔父显赫一世的大权,遇到汉朝中途衰落,皇位三次没有继承人,而王太后老年之后又依仗王莽,所以他能够施展其奸恶的手段,最后酿成了篡权夺位的灾祸。由此推论,其成事有天时的原因,而不仅是他个人的努力。等到王莽窃夺了政权,占据了不应该拥有的皇位,其败亡的趋势比夏桀、商纣时还要凶险,但王莽却安然自得,认为自己就是黄帝与虞舜再世。他依靠自己的权势与狡诈,虐待百姓,危害天下,致使海内扰攘动荡,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快乐,朝野内外都非常怨恨,远处与近处都爆发了起义,京城陷落,王莽死无全尸,因为他政权的覆灭,使得天下的城市很多化为废墟。典籍中所记载的乱臣贼子、不讲道义的人,没有比王莽更恶劣的。)
我抄写这段文字,是因为我认为我父亲就是王莽的人格,并且社会里很多成功的有钱人,都是王莽的人格。只是他们能力较王莽小,危害也较小。他们得“天下”之前勤勉仁德,得“天下”后残酷自私,刚愎自用。然而他们很多都没有败亡,仍然在社会里好好的被保护着。对此我怎么看呢?
首先我对于父亲的不满由来已久,只能安慰自己,努力让自己好起来,脱离他们影响。而对于想象中的、道听途说的社会里的成功者,那未必是真的,为富不仁者历来有之,但不晓得实情,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成功前后的反差,不都是因为虚伪和狡诈?现代社会发展了心理学科,在更好的与自己和解的同时,也在努力让一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去看待具体的人和事件。
再次,时代制造了那些富人,必然是有道理的。一来我相信宏观的调控和文化传播的力量,大环境必有其安排;二来社会有容错的机制,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而不是毫无瑕疵,一定程度上的错而能回头,是社会对每个人的包容;三、能推翻一处暴政的,不限于一地的暴乱,只要有一人维权,只要有一人刚正不阿,都是成功但虚伪狡诈之人的警世钟,机智勇敢、内心强大,就不惧邪恶;最后,有钱没钱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不是因为有钱就邪恶,没钱就更加高洁,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嫉妒和谄媚,安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并对成功始终保持希望,与丑恶始终保持距离。同时告诫自己,当有一天自己顺遂通达的时候,不要为富不仁,欺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