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离山海关只有十公里,姨妈家就住在城里,所以小时候经常来山海关玩。后来长大成家之后,婆家也离山海关很近,基本上买东西都到山海关来买,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只有这里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了。
小时候,跟随父母来这里游玩,完全是出于好奇,到第一关城楼,听着大人们口中说着: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话语,感觉自己从城楼上下来就成为了英雄,现在想想真是好笑。
记得有一次,父母带着我坐完索道,在堰塞湖又坐了船,最后又游了老龙头,回到家小朋友们团团围坐,将我围在中间,一个个伸着脖子,眼睛注视着我,认真听我讲游后之感的情形着实满足了我当时的虚荣心。这大概就是我小时游山海关的两点心愿吧。
长大后,山海关于我而言已经失去了游览的诱惑,只是个热闹的、物资稍微丰富的城市,每次都是为买东西而来,脚步匆匆,买完东西就回。
这次十一回家,途经山海关,因为要与姐姐见一面,姐姐要十一点下班,我们到山海关时还不到九点,老公说在附近住了十多年也没陪你看看山海关,这次有时间咱俩走走吧,我一听当然是举双手赞成了。
我们步行从东门进去,高大宽厚的东门,上面是东城楼,一块块巨大的青砖被人修缮得完整如初,城楼坚固无比。进去之后宽阔的道路右边是绿化带,有供游人休息的凉亭,花艳草齐树木蓊郁青葱;左边的建筑古色古香,都是二层楼,人字架形的楼顶上用小青瓦覆盖,四角翘起,门窗和椽沿都是用朱红的油漆粉刷的,第一层的正门上方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匾,一座座连在一起好不威武壮观。在道路的上方每隔五十米有汉白玉搭建的牌坊,四根汉白玉的柱子,中间高高的横梁上是白底蓝字的名家书法,两边的的横梁比中间的略低一些,好不气魄。经过两个牌坊就来到了第一关的登楼处,我们向城楼上一看城楼上人山人海,城楼下等候登楼的人又有二里地长,犹如一条巨龙在等候飞天。见此情景我和老公相视一笑,脚尖转向西,沿着城墙走向胡同,胡同里都是青砖铺路,两边是居民的民房,沿街的是商铺,卖一些旅游的小包,木梳,弓弩之类的小件,因为很多人都想登长城所以来这里的人很少,显得有些冷清。
穿过这条胡同我们来到了古城的中心大街,这条街以南北方向为主干道,直通古城的南门和北门,道路较宽阔。道路的两旁都是商铺,有卖古玩的,有卖食品的,但没有嘈杂的叫卖声,这是和我们东北很不一样的。建筑风格依然遵循着东门里的建筑风格,只是这里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道路两边不时会有个廊子,廊子里有名家的字画镶嵌在里面,外面是玻璃罩,只见三三两两的人在那里驻足观看。我们先向北来到建设胡同,因为老公已故的三姨曾经住在那里,我们找到了三姨曾经的住处,房子还在,但已没有人住了,只有锁将军在看家,老公趴着门缝向里往往,说了一些小时候的记忆,我们就往回走。
又来到城中心,城中心是一个城楼,登上去可以看见东西南北四门的情况,这里是以前打仗时的主帅台,登上主帅台,四面张望,看着这坚不可摧的城,想起如果吴三桂不是主动投降,命令士兵打开这城门,这城里城外不知道又会有多少白骨啊!
从城上下来,就来到当初非常繁荣的南门了,这里有三条胡同,四条胡同 ,八条胡同, 九条胡同,以前的山海关老人都知道有句顺口溜:三条饺子,四条面,八条包子,九条蛋。意思是每条胡同的美食特色。如今故地从游来到这些美食屋门前,只见人头传动,看来生意很是火爆啊!本来想吃点美食,尝尝味道是否如初。但看看长长的排队等候的队伍,我们咽口唾沫悻悻地离开了。
出了南门就来到了102国道,102国道将山海关新城和老城分开,102的北面是透着古色古香 游人多住户少的古城,南面则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了。
住在三海关附近几十年,今天才认认真真的走访一次,感觉好亲切温暖。
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依然保留着古时的风格,她牵动着多少游人的心,勾着多少游人的魂啊!
古城,古时你佑城内百姓平安,现在你引八方客来,无论古今你都在以你独特的方式养育着你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