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是一年中关于死亡的思考。
01 .
/
经历生死,就会更珍惜生活
节前最后一天上班,中午和实习生一起吃饭,突然说起死亡的话题,她说当年汶川地震,她就在现场。当时她就在汶川上学。
她说当时就感觉整个空间都在震动,老师马上喊所有人往外跑,刚冲出去的那一瞬间,教室的天花板就砸下来了,就差一秒钟,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后怕。
后来大家才回去在废墟里翻找自己的书包、课本,还有很多同学没能找回自己的课本,但也没办法,后来就继续学习,继续考试。
那次对话后,对眼前的实习生顿时有种全新的认识。
这姑娘是在诸多前来面试的实习生中我一眼相中的,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整个人很干练,又很踏实。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她来公司帮忙的,但她表现的比以往的实习生都要努力和敬业。
尽管也经常犯错,但态度非常谦虚。之前遇到的几位大学生,领导说几句,下午就拎包走人了,直接说干的不开心,也没办法。
但这姑娘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派给她的工作刚开始也不太明白,但会主动沟通,上手就很快。几次下来,我们都觉得她靠谱又积极。
她总是跟我开玩笑,说我面试她的时候太随意了,没问什么就录用了她。我说我的眼光很准。
现在看来,经历过生死,很多时候就会更珍惜眼前的生活。
02 .
/
遗憾,往往来自于未尽事宜
记得我第一次看《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这本书的时候,非常不理解作者欧文·亚隆和玛丽莲·亚隆夫妇提出的“死亡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礼物。”
当时我觉得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很多很多礼物,出生就是生命礼物的开始,父母、爱人、孩子、工作、甚至挫折、失败都是礼物,但死亡已经是生命走到终点了,怎么就是礼物了。
但实习生跟我说起她的死亡经历的那一刻,我突然重新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清明扫墓,这次妈妈总算也去了,妈妈一路上跟我阿姨说“人活着的时候要对他们好一点,死了也就放下了,有什么可伤心的。”
尽管阿姨对于丈夫早逝一直没有释怀,但我妈却很坦然,因为当年外公外婆最后的那十年,她一个人尽心尽责地照顾到临终,而阿姨的老公,她也是各种的关照,所以我妈内心是没有遗憾的。
唯一的遗憾就是年轻时候,自己工作了没有想到给外公外婆,也就是她爸妈买点好吃的,带他们去旅游,出去聚聚餐,好在作为她女儿的我,一工作就开始做各种的弥补,每次路过花园饭店、哈尔滨,总会给他们带点从来没吃过的小点心。
所以,很多时候对死亡的遗憾,就是生前各种未尽事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对人生中发生的各种不确定事件用更积极地心态去应对。
就像我每当想起要是我这位唠叨的不得了、又有严重洁癖、又不允许我再生小孩,却愿意为我烧饭、洗衣服的妈妈哪天真的不在了,我肯定还是会难过的不行。
那就在双亲依然在世的时候,不是说要刻意对他们好,而是自然而然的想到给他们买点好吃的,让他们尽情地唠叨,允许他们穿自己舒服的破了洞的衣服,也非常乐意在我妈想买新衣服的时候配她去优衣库选打折的衣服。
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在我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让他们活的自在舒服。
03 .
/
好好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记得在《重启生命》一书中,作者徐舒由于母亲的突然离世,还有诸多未尽事宜而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和自责,并对死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后来又被查出乳腺癌,父亲由于丧偶大脑又急剧退化,让她不得不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
于是,彻底停下了忙碌的工作,开始学习临终关怀的安宁疗护。在父亲临终前按四道人生的方式为她写了封遗书,道谢、道歉、道爱和道别。
那一刻,她握着父亲的手,看着父亲走的安详,内心竟然没有当年母亲去世后的哀伤,而是充满了欣慰,甚至羡慕父亲的人生完美谢幕。
在书中有一段作者描写父亲死亡的感受:“死亡与出生一样,是神圣的时刻,我对她充满深沉的敬畏与臣服,而今,我对死亡的感悟,又多了一分对下一段旅程的好奇与美好期盼。”
“死亡或许可以是,一次轻松惬意的升华,随之而来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淡然和洒脱,死亡随时可以来,我会欣然离去,但现在我也会活好当下的每一天。”双亲不在,但作者已经能坦然面对死亡,包括自己的死亡。
知道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面对死亡没有任何恐惧,坦然接受死亡,然后重新回到生活中,极致热爱当下发生的点点滴滴,面对各种困难不再退缩,因为人生终有一死,还不如尽情好好地享受每个来到你面前的事件。
正如《生命的礼物》中作者所讲的:“好好享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吧,别把自己淹没在对所失去的东西的感伤和遗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