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及特质——只有将一个事件放在一个大的时间和空间合适的位置,才能知道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的作用。
货币的历史:对于货币的起源,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看法,其中一个原因:对什么算是货币,看法不一。从迄今为止3000年前到7000年,从美索不达米亚亚述人政府铸造的合金货币到贝币或者中国古老的铜豆等等,时间跨度之大让人心生怀疑。这也导致今天人们对“比特币是否是货币” 看法的差异。
经济学家在这一点上看法一致: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Barter)先于货币的出现。那么,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何时出现?学者们的分歧更大。其实很多历史事件中,具体的时间点远没有相对的先后次序重要。在货币和以物易物这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了解以物易物到货币的过度是如何完成的,这中间体现出等价交换的本质。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假设人们为了实现等价交换,采用了贵金属这样的货币,但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很难直接从以物易物到金属货币,中间一定有一个过渡阶段。
今天历史研究寻找证据有三种方式:考古、寻找活化石(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原始部落)、来自基因的证据。
第二种方法给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考古证据之外鲜活的证据:今天非洲东海岸的雅浦岛,保留着原始生活方式,当地土著使用一种费的巨石作为流通的货币。对费币的研究解释了货币产生和早期进化的很多秘密。当地人使用如此巨大不易携带的巨石作为货币购买所需商品,只是简单地交割一下所有权,过了一段时间结算一次,抵消彼此相欠,记住所有权转移即可。这种结算方其实很多国家在结算大宗黄金储备时依然使用,它们都放在美联储的金库中。虽然当地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所需都能换到,但是没有了费币,交易无法方便进行。因此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货币作为结算工具的用途,可能比作为财富的载体更为重要。事实上,今天的支付宝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结算工具。
历史学家研究费币还证实了对货币诞生的另一个猜测:最早的货币其实是“大宗商品” ,而非贝币更不是贵重金属。大宗商品(Commodity)今天包括是有、矿石、农作物等。以物易物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方便的交换有无,货币作为媒介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早期大家把自己的东西的价值按照一种所有人都有的或者容易获得的、价值被大家认可的货物,进行折算。这种作为交易媒介的物品就成了早期的货币,也被成为实物货币。这些物品除了价值被认可外,还必须就有流动性,如果拿他们换生活必需品,必须有人要,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当地的大宗商品了。今天例如中华烟、茅台酒,送礼等于送了几万块钱,可以转手送给别人。大宗商品作为货币还有一个条件,相对容易保存。大宗商品作为货币时,因品质不同价格也略有不同,例如今天委内瑞拉的石油不如沙特的石油值钱一样。
中国商代开始,已经采用青铜作为货币(并非铜钱),而是作为实物货币,一来稀有,二来利于保存。
总结:从费币和早期的货币看出货币的两个重要特性:
1. 货币是一种媒介,相当于记账工具,用于等价交换,缺了它,交易难以进行。这个功能今天细分为:记账功能和交换功能;
2. 在早期,一种东西想成为货币,本身需要有价值,要受到该地区人们的认可、具有流动性。早期便携性不是很重要,于是当地都有的、不易腐烂的大宗商品就成为了货币。大宗商品的品质差异,导致价值的差异,因此货币一开始就有良币和劣币之分。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夸大,商品交易的发展,需要有便携的货币,于是贵金属货币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