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缓缓地流淌在祖母布满沟壑的脸上。她静静的靠在摇椅上,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着过往的苦难。七十四载春秋,犹如一首低沉的赞歌,歌唱着祖母与命运坚韧的抗争。
祖母的故事,始于新中国初生年代。父亲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留两枚勋章和一张烈士证明,连照片都没有,这成了祖母心中永远的遗憾。母亲改嫁,数年后难产而死。父母离去后,祖母便和她的嗜酒如命的祖父生活在一起,靠着国家微博的抚恤金艰难度日。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老人家花着抚恤金在自己酒足饭饱后给她一些残羹剩菜,祖母却拿过来视若珍宝。祖母说那时候觉得菜饼和草饭是最好吃的了,吃草饭的时候会拿着碗筛几下,先吃上面的草,再省着分很多口吃底部的玉米面。她常常打着赤脚蓬头垢面的呆坐在门槛上,晚风吹来邻家孩童对父母的呼唤,她的心随之颤动,晶莹的泪水悄然滑落。
岁月流转,祖母到了待嫁的年纪。在一次给烈、军属拜年的活动中,她认识了祖父----一位聪明睿智又勇敢正直的生产队队长。两人携手共进,在生产队的田间辛勤劳作。由于生产队医疗条件有限,他们的第一胎孩子在出生后十天不幸夭折,祖母的病情也每况愈下,家里甚至准备好了棺材,好在祖父没有放弃。家门口的河没有桥,只能沿着山路上山后又绕下来才能到对岸。祖父用背篓背着奄奄一息的祖母,在不知道走过多少泥泞的羊肠小道去求医后,祖母逐渐好转,祖父的肩膀上却结了痂。再后来,我的婆婆出生了,从此祖母的背篓多了个小生命。她一边劳作一遍照顾孩子,几乎全是一等公分,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从四面八方响起。祖母和祖父敏锐的抓住了时代的机遇,积极响应分田到户的新政策,还争取到了再村里设立代销点的机会。他们更加勤劳的耕作,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他们乐善好施,还帮助了不少村民致富。
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祖父还在满怀希望的规划着未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把祖祖父的生命无情的定格在那个血色的傍晚。那辆承载他雄心壮志的自行车,最终把他载到了生命的终点。祖父留下的除了无尽的债务,还有三个女儿的泪眼和一堆没人承认的借条。他睡上了当年准备给祖母的棺材。
生活的重压和乡亲们的非议,没有让祖母退却,她毅然决然的扛起了债务,像一座高山,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都在没有桥的两岸穿梭,从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背运货物,背着她四处求医一样来来回回。从早背到晚,衣服磨破了就细密的补补,饿了就喝口水,连馒头也舍不得吃。只有在最黑的夜里,才会闲下来思念她的父母,她的丈夫,她才会低声痛哭。 终于在某一个晨曦微光的清晨,随着最后一张借条化为灰烬,她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这泪水是解脱也是胜利。她奋斗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她却是村里第一批装电视和电话的,当别人说:“我们还不如村头的寡妇,”祖母微微笑了笑,笑着笑着就又哭了。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祖母的日子也开始一天天明朗。门口的河上架起了坚固的桥梁,屋旁的公路也越修越宽,汽车川流不息。祖母站在桥上望着远方,复杂的眼神里藏着心酸的过往和新的希望。
如今,祖母已经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她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智能手机玩得很熟练。公公婆婆照顾着她的饮食起居,从不许她吃隔夜的饭菜。国家的政策落实让她的晚年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但她更感恩这个太平盛世给予她的安宁与幸福。虽然心中仍有未曾见过父亲的遗憾,但她每年祭奠时,都会穿越时空向她的父亲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日落时分,余晖洒在祖母布满是沟壑的脸上,那些岁月的痕迹在夕阳的映照下,闪耀着超然的光芒。此刻的她正在教三岁的重孙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孩子稚嫩又响亮的声音与祖母颤抖的声音重合在一起,婉转如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