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

依据《课程标准》备课,实现“学、教、评"一体化

        我们每位老师心里都明白《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如何深入研读课标,利用好课标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备课,设计教学目标,实现“学、教、评"一体化,一直都是一个难题。今天听了徐老师的《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与评价》,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有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一、依据《课程标准》备课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十五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一辈子与十五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供课前翻阅。

      肖培东老师“备课八思”值得我们学习。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2.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3.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4.怎样写出(语言和手法);

5.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段落在何处(教学聚焦);

6.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7.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二、依据《课程标准》评价教学

            考试命题依据是《2011版课程标准》,命题主线主线:家国情怀、真实情境、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学科性质(综合性、实践性)、落实育人目标。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认识到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考试评价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利用课文,落实语文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研究课标,把握方向;研究考题,把握趋势;研究教材,把握体系;研究教程,把握重心;研究学情,把握难点。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愿意成长。愿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把日子过得诗意,永葆教育初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