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吗?【《曾国藩传》感悟(14/17)】
正文:
品味历史沧桑,阅读促进成长。欢迎来到《读传记,省内心 》。今天是4月14日,继续为大家分享《曾国藩传》。
本书破解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作者张宏杰研读大量资料,形成这本简明的《曾国藩传》,让读者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对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历程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养料。
今天,我们开启第三卷《总督生涯》第二篇,也是全书的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上回说到:平定太平天国后,朝廷大大松了口气,然而曾国藩却没有放松。因为在他看来,面前还有一个更危险的对手,那就是洋人。这些金发碧眼的家伙,不同于匈奴和蒙古。他们乘的不是草原马,而是来去如风的舰船。他们手里拿的不是弓箭而是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
01.初识洋人,颠覆认知
如何对付洋人,前人没有留下办法,曾国藩为此焦虑难安。他最初和大多数官僚一样,想的都是怎么样才能让外夷(洋人)俯首称臣,他觉得洋人和历史上其他蛮夷没有区别。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他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次战争让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中西方武力的差距是极其悬殊的。大清军队面对洋人武装,如同幼儿面对成年人,并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遇事喜欢深思,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他,开始日夜思考洋人的武装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
不仅如此,曾国藩发现洋人不只是武器厉害,他们的行为方式处处体现着文化传统和做事原则。从几次与洋人的合作中,曾国藩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洋人的信义和行事风格。从而对西方国家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0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曾国藩对外观念的转变,促使他积极主动地研究外情,同时努力接触能接触到的西洋事物。并且这段时间里,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升级。早在创办湘军之初,曾国藩就重金购入洋炮,很快将长江控制在湘军手中。
如今,他认识到不能只停留在购买武器阶段,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武器背后的秘密,也就是进入学习掌握西方科学和技术的阶段。为此,他和李鸿章等人还建了兵工厂,就是江南制造局。这也是国内最大造船企业之一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曾国藩一直把制造轮船与自强之道联系起来,他致力于军事工业,不只是为了平定天平军这些内部敌人,重点是为了对付洋人。在他看来,军事工业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自强之本,是开风气,是源头。
03.平等待人,诚信做事
除了认识到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曾国藩的外交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形成了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第一是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这源于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心理症结:认为洋人是低人一等的半人半兽的生物。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曾国藩完全改变了观念,他认为外国人也是人,要互相尊重。
第二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是诚信外交。也就是说,曾国藩认为在对外谈判中,应该像君子一样,重视信义。能答应的,痛快答应,否则,坚定不移地拒绝。第三就是只有通过诚信外交,才能与西方国家进行往来,从而引进技术和设备,“师夷长技以制夷”。
04.大事苦争,小事放松
在对外交往中,曾国藩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很超前的观念:不争面子,争里子。不争小处,争大处。也就是说,面子上礼仪上的事,可以让步,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能让步。他还有句名言:大事苦争,小事放松。意即对外关系应着眼于大局,而不应拘泥于小事。
什么是大事?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事,才是大事。曾国藩非常注重对国家主权的维护。1861年,清政府购入了一支现代化舰队。但由于英国人想要指挥舰队,曾国藩对此坚决反对,并不惜损失重金,将英国军舰全部退回,目的只有一个:誓死捍卫国家主权。
曾国藩不断地打磨着诚信外交的理念,同时养成了着眼大局的思维方式。不仅如此,他还进行了大量外交实践。欲知详情,后续接着聊,敬请期待。
【个人成长践行清单】
“读传记,省内心”。看了曾国藩的成长故事,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呢?
每日一问:日常生活中,你是个具有大局观的人吗?
正齐:是的。以终为始,思行合一是我的人生价值观
践行清单
-活在未来:对于认定正确的事情,选择“先相信再看见”
-眼放长远:不纠结于当下的问题,而是专注于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