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感谢阅读❣鉴于如今互联网自媒体、公众号、小程序及影视编剧人员等随意转用、洗稿等现象,上官皖儿的简书文章都是简单书写之作,转载请署名:上官皖儿。媒体出版机构需与上官皖儿联系后,增添润色文字、丰富精彩内容方可刊发,在此说明。❣
【淮词:正阳关“非遗”传承之路】❣@上官皖儿❣#江淮名人榜##中国古城古镇#
“远望长江,无岸无涯,绿水连天,风高雾大,烟云渺渺,寒露瑟瑟,田野萧萧,两岸芦花……”这是一支名为《水漫金山》的淮词。
淮词,是淮南古镇正阳关民间艺术中一个古老的曲艺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以零散艺人在茶馆、酒楼、厅堂、庭院演唱居多。
演唱时,一般由四~五人组合:一人主唱,一人帮唱,伴奏二~三人(二胡或四胡、笛或箫)。
主唱者,左手拿一瓷碟同时夹住一根筷子,右手执一根竹筷。演唱者以右手的筷子沿瓷碟边击打,每击打一次,左手的筷子也随着与盘子碰击一次,每轮发出“嗒、嗒”两声,遇乐曲的长音时,则连续击发出“嗒嗒嗒嗒……”的响声。这样,依乐曲节拍和速度,连续、平稳地进行。帮唱者,左、右手的大指与中指各拿住两只小酒盅,按乐曲节奏,一次一声,交替碰击,发出“叮铃”之声。二人各自操作,有机配合,发出“嘀哒、叮呤”的清脆之声,衬托演唱,十分悦耳。有时,伴奏者也配合帮唱。
“淮词根据演唱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劳作倾诉类、爱情婚姻类和世情风物类。” 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代表曲目有《水漫金山》、《春门惊梦》、《猫儿扑蝶》、《火烧赤壁》、《烟花女自叹》、《渔樵耕读》、《醉酒归家》、《陈杏元和番》、《历代古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轮明月当空照》(称“淮词母”)、《大花船》和《三击掌》等40多支。唱腔分为“平腔头”、“四句腔”、“穿心调”、“吟板”、“消板”、“垛板”等。一般由“穿心子”、“彩句子”、“慢八板”等组成。多为一人清唱、两人对唱。笙萧、琵琶加以盅、碟击打伴奏。
“爱听淮词者,不仅有商人和普通人,更有官宦、士绅,以及文人、武士等,均是有钱有闲阶层人物;凡是各水路城镇皆如此,一时街头巷尾,卖艺为生者日多。即使是青楼艺女亦以此演唱待客。”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 淮词,又名淮调。源于清乾嘉时期,流行淮河沿岸各支流县地,淮词的形成于何时无考,艺人投众所好,以演唱为生。”
清朝郑板桥曾作《咏扬州》诗云:“画舫乘风破晓烟,满城管弦拂榆钱。造有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尤其是民间女艺人,多以淮词演唱,取得商人欢欣而大赚其钱。从此连帮的大船队,不邀艺人,而挟善唱淮词者。因此,淮词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淮河沿岸广为传唱。
“淮词”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词韵高雅、富有文采,深受人民喜爱,流行于淮南寿县城乡各地,特别是瓦埠湖以西沿淮地区。清朝末年,这一演唱形式发展到鼎盛时期。
上官皖儿认为,当年淮词随水路流行,在演唱中吸收了船工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号子之类,丰富了唱曲。在清代至民国年间,船到那里淮词就到那里;尤其是大船皆为巨商所有或租赁,商人往往邀艺人演唱于船上,以为长途船运消遣。每当到城镇码头停靠时,商人出入于茶社、酒肆、旅社,皆为淮词艺人演唱之所,也是淮词流行集中的地方。因为唱淮词的不仅是艺人,商女、市民、渔民、农民都爱好而且能随时歌唱,所谓“随口曲子自来腔”。
1955年,经正阳文化馆收集整理成民间音乐舞蹈,参加六安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奖,1956年,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奖。此后,由于多种原因,濒临失传。不过,上官皖儿了解到,近年来,经过多方努力,对该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2017年5月15日,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一淮上民间艺术之花再度绽放。(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別署淮南九公,陛楼阁主人,著名新闻人、书画家、散文家)
❣敬请关注>>【上官皖儿游遍#中国古城古镇#❣系列报道❣】【上官皖儿世界巡回展演阅历地动态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