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互精神 推动中国-中亚合作行稳致远

       2025年6月17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是双方长期合作的经验结晶,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此后,双方将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全方位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程度,为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互尊: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民心相通。互尊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石,在中国与中亚国家长期友好往来中占据关键地位。中亚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国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独具魅力与差异。尊重这些多元性,不仅是对中亚各国人民的尊重,更是增进彼此理解与信任的关键纽带。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风险也随之增加。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各自的文化魅力,增进相互理解和欣赏。双方持续增加留学生交流项目,众多学生得以亲身感受对方国家的文化氛围,有效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友谊。中国留学生在中亚国家深入学习当地历史文化,分享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成果;中亚国家留学生在中国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体验传统节日,学习汉语与艺术形式,成为文化交流使者。民心相通是国与国合作的坚实基础,除官方合作外,民间交流同样重要。鼓励两国公民互访旅游,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能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如今,中亚国家的传统节日在中国部分城市逐渐受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中亚国家也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建立稳定的人文交流机制,为双方搭建持续沟通的平台。设立中亚研究中心或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既能推动学术研究,又能增进对彼此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的理解,为合作奠定更稳固的基础。

        互信:深化政治互信,构建命运共同体。政治互信是区域合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自古相邻,历史渊源深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更需加强战略对接,巩固政治互信。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对维持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频繁的高层互访、双边会谈,双方能及时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增强战略互信。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领导人保持密切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深化务实合作筑牢了基础。多边对话机制是解决分歧、增进共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多边平台的作用,定期举行部长级会议、专家论坛等活动,可加强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应对挑战的能力。特别是在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领域,各方通过加强情报交流、开展联合演习等,携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法律框架是确保合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支撑。双方应在现有双边条约的基础上,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为经贸往来、人员流动等提供明确的规则指引。加快商签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等,可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亚市场。

        互利:深化经济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经济合作一直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核心。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贸易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双方应继续挖掘潜力,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物流通道,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双方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条件,打造连接欧亚大陆的陆海联运大通道。积极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水平,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中欧班列日益繁忙,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及欧洲的重要物流通道,促进了双方的商品流通。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跨境电商平台兴起,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市场渠道。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传统优势领域。双方应继续深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协作,同时探索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这不仅满足了双方的能源需求,还能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为中亚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在新能源领域,双方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探索,共同建设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但双方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双方应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降低关税壁垒,营造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开展双向投资,尤其是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通过简化通关手续、降低关税壁垒,促进了贸易的增长。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双方企业加强合作,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互助:携手应对挑战,共筑美好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中亚国家需携手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公共卫生事件,都需要双方密切配合,展现责任担当。中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双方应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分享气象预报、地质监测等数据,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通过联合演练、技术援助等措施,提升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减少灾害损失。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的公共卫生体系,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抗疫合作,分享防控经验,捐赠防疫物资,彰显了患难与共的情谊。今后,双方应继续加强疫苗研发、医疗设备供应等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加强反恐、禁毒、边境管控等领域的协作,打击跨国犯罪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通过深化军事互信,开展联合军演等措施,提升联合作战能力,应对各类安全威胁。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中国—中亚精神”的指引下,双方在互尊、互信、互利、互助方面将不断取得新成就,通过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民心相通,深化政治互信构建命运共同体,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携手应对挑战共筑美好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将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合作篇章,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期待双方在未来合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