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征文和大赛,能够获得高人的评判,是求而不得,刻意追寻而难觅的事情。所以,为了验证写作效果,提高写作能力,我是尽可能地参加赛事,只要手头有“货”。
因为疫情,被困近一年后回到昆明家中,亲切的感觉不能用言语表达。那熟悉的油画,那古桐色窗帘杆和杆头雕琢的葡萄叶,点点滴滴都是自己亲手布置。躺在浸有太阳味道的床上,那份心安,一觉睡到日上三杆。
第二天,拿回了催促多次的获奖证书和奖品(金),当撇见老公的眼神瞄向大红证书时,我得意地捧起证书,煞有介事地朗诵起颁奖词——你的作品《这是一个“蛮荒”之地》获得……老公笑着说:“国家级的奖才值一提。”我把证书合拢,一个调皮的握拳姿势:“好,争取拿一个国家级的奖。”幼稚到不知天高地厚。
《铃儿响叮当》是我在疫情早期写就的一个中篇,简书首发后,各个专题都不好投稿,《故事》栏目不要标题有1、2、3的,《短篇小说》不收分集发布的,《长篇连载》不接受投稿……一气之下,一个栏目都不投了,自己给自己的文章做宣传,费时耗神不少。
那天,偶然在百度上看到一则《2020•XXXXXX文学大赛》的消息,点进去一看,离5月1日截止只有一天的投稿时间了,我没有多想,把《铃儿响叮当》稍作整理后,投给大赛。
几天后,收到作品入围的消息。470多篇小说,取10%的作品分获1、2、3等奖;说是还有长篇,评委得一一认真阅读,预计到6月底才能有最终结果。6月底无音讯,7月底无消息,我已经将此事淡忘,谁知8月3日邮箱收到获奖信息,《铃儿响叮当》获小说组二等奖。
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跑到客厅告诉老公:“我获奖了。”老公不惊不喜,微微一笑:“好,好,把身体搞好。”我在客厅里跳起了舞蹈《长街宴》,给自己庆祝。
如简友欣然_bd23说的:“故事结束了,但其铃这个人物在我的心里扎了根。”我喜欢我塑造的一个个女性角色,她们都附着了我的理想,梦和希望。
我也喜欢和看重这样的获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赛事,不认识一个编辑,能获奖,是以文字取胜,是文字被认可,没有什么“功夫在诗外”。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对写文人来说再形象不过了。从构思到动笔,反复琢磨,写得顺手一气呵成还好,没有感觉的时候只有弃之,等待灵感慢慢来袭。我的一个长篇写到四万字的时候,遇到瓶颈,一放就是半个月,痛心疾首就是形容这样的感觉。
说到出书,也是故事频出。《给60岁自己的一封信》是篇征文,当时看到奖励标准——进入十佳,有500元奖金。想到千字500还是可观的,就开始酝酿。一个午觉醒来,突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立刻在电脑前刷刷成文。
最终没能进入前10,却接到电话:“我们准备将优秀奖以上的作品集结出书,如果你有需求,可缴xxx元钱,把你的文章收进去。”其实是无书号印刷。
我这个人硬骨俏皮惯了,工作上一直秉持看得起用我,我会拼命做好,要我丧失尊严、仰人鼻息,不干。那么出书,觉得我文章够好,出书我当然求之不得,自己拿钱出书,不干。还有类似这样的“伯乐”邀请自费出书的,都被我很干脆地回绝了。
那天散步后去到物管,想拿回一年中堆积的邮件,除了一本约稿杂志免费赠送的期刊,竟意外收到《给60岁自己的一封信》百封书信集。
看目录,整本书这样组成,十佳作品组,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总计100封信的作品。10佳作品里上至80多岁的耄耋老人,小到10岁乳臭未干的童子,很多喊口号不嫌累的字符,真正见识了全民写作的大好形势。
还算对我有个基本认可,我的文章排在小组第二篇顺序位,也许是随意编辑,并非按文章质量,所以凡事不能当真。
就是我老公说的,得个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得好好活着。是啊,特别是2020年这样的光景,好好活着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