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目光基本上是被孩子牵引着的。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瞬间,或者从开始孕育这小生命开始,母亲温暖温柔的目光就开始以孩子为中心。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流利表达、健步如飞,没有哪样离开过母亲的视线。
孩子去幼儿园,母亲的视线虽然无法随时到达,但心一直牵挂着。哭了笑了,喝了饿了,拉了尿了,冷了热了……无不惦记。
上小学了,孩子把母亲的视线拉的更长了。在学校学的怎么样,回到家作业写的怎么样,第二天的东西收拾好了吗,路上注意安全……孩子开始有些烦母亲的叮嘱与关注。
上中学了,孩子试图摆脱母亲的视线,觉得自己长大了,独立了,凡事可以自己做主自己解决。可母亲的视线还是无法离开孩子。因为,母亲知道,孩子还小,没有长大,很多事情需要母亲及时给予指导指点,因此,母亲时刻准备着,小心翼翼地不引起孩子的反感,又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随时出现。
上大学了,孩子距离母亲更远了。孩子可能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跟母亲主动联络,可母亲还是很高兴。这时,母亲过了青壮年,开始从中年向老年迈进。很多器官的功能在下滑。
孩子工作了,或许,孩子又回到了母亲身边,或许,孩子在他乡落户。这时的孩子已成人,母亲继续变老。但,在母亲眼里,孩子就是孩子,该唠叨的还是要唠叨,该嘱咐的还是继续嘱咐,但这时的孩子会反过来叮嘱母亲一些事情,比如,别太累了,注意休息。
再后来,孩子成家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开始把视线更多地落在了孩子的孩子身上。
时间继续不紧不慢地走着,岁月无声地流逝着,母亲的背不在挺拔,脚步不再矫健,头开始斑白,皱纹开始变深,说话开始絮絮叨叨,孩子正是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孩子的孩子或许也上学了。这时母亲的视线仍是围绕着孩子在移动,但这时目光里的内容不同了,有期待,期待孩子的到来,有渴望,渴望孩子能多来陪陪自己。不再是目送孩子渐行渐远,而是期待孩子由远及近,期待孩子的脚步,期待孩子敲门开门的声音。
原来是主动送孩子出门,现在是被动地在家等着孩子的到来。那目光里的期待,渴望,甚至是渴求,一览无遗。
以前,母亲会说,你工作忙,不用惦记我,孩子就踏实地去忙工作了。现在,母亲会说,有空就回家来吧。孩子一有空就回去陪母亲,孩子也在意识到母亲老了。
当孩子的脚踏出母亲家的门时,母亲已经走向窗口,凭窗目送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母亲才怅然若失地回坐在沙发上。
不管孩子是儿时还是中年,母亲的目光不曾离开过孩子,随着孩子的移动而移动,视线或短或长,只是目光里内容不同。希望孩子能注意到母亲的目光,能读懂母亲目光里的含义。
虽然母亲的目光不再清澈,视线不再清晰,但有母亲目光的期盼,有母亲视线的牵挂,做为孩子,是幸福的,因为这时的孩子是心有归处、身有来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