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125):欲者不多

原文: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译文:晋武帝每次赐给山涛礼物,常常给得很少。谢安拿这件事去问子弟们何以如此。谢玄回答说:“也许是由于受的人需要不多,从而使给的人也忘了礼品少了。”

拓展理解:晋武帝即司马炎。饷:赠送;馈赠。山涛(205—283):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好《老》、《庄》,善饮酒,与嵇康、阮籍等友好,为 “竹林七贤”之一。历魏郎中、吏部郎等。入晋,累迁冀州刺史、北中郎将、吏部尚书、右仆射、司徒等职。两居选职,十余年间所荐拔均称职。恒:经常。

车骑:谢玄(343—388),字幼度,小字遏,一作羯。谢奕子,谢安侄。谢安为相时,举玄应征,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募练北府兵。太元八年(383),与谢石、谢琰大破前秦苻坚于淝水,为前锋都督,乘胜收复徐、兖、青、豫诸州,进至黎阳。以功封康乐县公。司马道子忌谢氏势盛,使还镇淮阴。以病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卒赠车骑将军。

史上有评:谢安对自家子弟的深情厚爱,表现在热切地期望子弟都能成为生于阶庭的芝兰玉树,成人成器。为此,作为长辈,他循循焉善诱人,以启发式的智慧感召,来教育子弟。本则既表现了谢安的善于启发,也表现了谢玄的聪明颖悟。

晋武帝以政宽仁厚来补救司马氏谋取皇权过程中,闹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人心之危,所以武帝一朝,常行宽惠恩赏。而山涛是景帝司马师以来一直为王朝所重用的重臣,及武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执掌选举,后再拜“司徒”。这样的重臣要员,喜恩赏的晋武帝却每饷恒少。这凸显了山涛为官清廉的品质和智慧。山涛早孤、居贫,没有深固的根基背景,又处于权利争斗的中心,他一方面“中立于朝”,在纷烦的权利之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另一方面,勤政寡求,一生“贞慎俭约”,清廉到连皇帝都看他“清俭无以供养”而于心不忍。真正是“欲者不多”了。因此,他能年七十九而善终,被谥曰“康”。一生形迹,于政有事功,于己有名德,可谓达到了为臣者的难能境界。山涛虽“欲者不多”,可晋武帝的“与者忘少”,绝非是其心中无数而健忘,是他以“厉以恭俭,敦以寡欲”的深刻用心,来力矫曹魏以来奢侈之风,从而稳固本朝统治的基本做法使然。这对赏赐的授受两者说来,能达到如此的神会,实属不易。

这样一段现代史的活教材,被谢安用活了,不必喋喋不休地诲尔谆谆,只一启发,颖悟的后生就感受到了。在谢玄虽表面是应声而答的言语敏捷,实则让人感到了应答背后的无尽馀味。

感悟:这则内容大致意思是,晋武帝每次赐给山涛的礼物很少,而山涛却很容易满足,这与君臣崇尚清廉有关。

先说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初期大力提倡注重节俭,自身也较能够以身作则,曾当众烧掉进献上来的珍奇服饰以示节俭。登基之初有官员建议建造七庙用于祭祀祖先时,司马炎也以所需徭役繁重为由加以拒绝。平定吴国后,尚书令卫瓘上书司马炎劝其前往泰山封禅,但司马炎也因封禅耗费大量民力与钱财而拒绝。

有其君,必有其臣。山涛在对待功名利禄上,为官清廉,自己只有一处宅居,甚至“子孙不相容”,行事以忠孝为本。为官施政上,其以儒家王道德政思想为主,注重通过风俗教化,以赏使民,以仁相召,选贤任能的方式,来达到治政安民的目的。同时,山涛也将老庄超脱物外的精神,具体化为保存自身的实践,以一种处柔不争的方式来应对世事,谨慎克制,在名利财货面前,始终以“贱物贵身”为准则。所以,晋武帝每次赐给山涛的礼物虽然很少,但是对于一个没有贪财欲望的他来说,只有皇恩浩荡了。

现在人们的礼尚往来,礼物越来越重了。细想一下,有什么好处?不必要的支出,打乱了家庭的生活计划,“死要面子活受罪”,影响了夫妻和睦和正常生活,甚至是不堪重负,实在是不值得呀。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往来是愉快的。一旦礼物重得变了形走了样,那就不是礼尚往来了,而是变成了交易,甚至会变成“死去活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