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
最近读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在这里,我也推荐给大家。司马迁的《史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世说新语》、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煜的诗、陶渊明的诗、纳兰性德的词、苏轼的诗文词。
之前读过一本叫《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书,书中有许多令我触动的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读书这件事情同我从前认知的并不一样。
以前我读一本书总是从头至尾都要读完,即便在读书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其意而感到无比痛苦,但我仍然要硬着头皮读完,在读完最后一个字时,长叹一声,终于读完了,真是有些苦不堪言。
因为我的心里总有这样一个念头,如果不读完这本书的剩余部分,我就会觉得特别对不起我已经读完的部分,用一句更加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觉得亏得慌”。
我还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就是当开始读一本书时,如果没有把它读完,那么我就会认为我的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当我读完的时候,我就会经常自我感动,自己终于辛辛苦苦又看完了一本书,今年又多读了一本书,离学富五车更近了一步。
然而通过《认知觉醒》一书,我才明白,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有多改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所以回忆以前我读过的一些书籍,压根没什么印象,可想而知,那些书籍带给我的改变也微乎其微。因为我的读书只是提供了数量,质量却远远没有跟上。
所以以我的愚见,读书也是贵精不贵多。
另外,我认为看完书之后,可以将一些触动自己的点写下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认为写作是读书的一个反馈过程,是一个梳理和记忆的过程,这一行为不仅可以使得我们对书中的内容更加记忆深刻,而且能够将书中内容梳理清晰,化繁为简。
我认为读书也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一开始可以先从自己容易理解的书籍开始,如果遇到里面不懂的词语,多去查一查,读慢一些没有关系,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之后,就可以去读一读从前认为很难理解的书籍,也许此时再读就会感觉如鱼得水,水到渠成。
最后,以我的愚见,许多的书籍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那些优秀的经过了历史验证的名著自不必说,我想说的是那些除了名著之外能够使我们有所感悟,能够带给我们力量,或者能让我们放松压力的作品,我认为都是可读的,并且如果我们想反复阅读时,都是可以反复阅读的。
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书籍,我们每个人的喜好有所不同,从中领悟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所以当我们阅读一些畅销的书籍却发现没什么感觉的时候,我认为是可以先放一放的。
另外,如果我们现在读一些经典名著内心毫无波澜的话,我想也是可以先放一放的,也许经年之后再看,就会是另一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