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北京晴,21-32度,略有缓和。
刘润说:不忙,只是没有时间,这是高效状态,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刘润又说:激情,承诺,思考,行动是刘润总结出的优秀员工共同特点;
大土豆说要取悦自己,我觉得对;
纯银说要无数个热血三分钟加在一起才行,我觉得对;
尤物说要每天看电影,可以提升表达,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不要给自己犯错的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
樊登说要每天读书,而且要读很长时间,我觉得也有道理;
为什么以上面的几个观点开场呢?因为最近他们都来自社交媒体-微博。一直以来,自己受社交媒体影响较大,而且大V的观点也的的确确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比如刘润对华杉的访谈开启了我自律的生活,Gentspy的机制细致,也让我对事事追求仔细。连岳的投资理念与家庭观,也深刻的影响了我在工作与家庭中的选择。
然而,依赖大V来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存在问题,比如很多观点都有道理,但是时间有限,如何筛选与抉择呢?刘润也好,樊登也罢,谁说的更对呢?哪种方式更适合我呢?
无法辨别,只能每天被人牵着走,今天被这个大V洗一次脑,明天被另一个大V洗一次脑,虽然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你全听,只会导致自己的思路错乱,因为思想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或者说只适合于那个环境,生搬硬套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首先要注意消息源的质量。书通常是比社交媒体更好的载体,为什么呢?
书籍更全面,而社交媒体的立场往往很随机。写一本书加上初版至少要3-6个月,需要涵盖一个领域系统化的知识,把整头大象都写出来,而写一条微博只需要几分钟,只需要写出大象的一根毛发,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微博大V无需太为内容把关,只要不涉黄不涉暴即可,这也就决定了大部分微博的内容是没有营养的。当然不排除个别优秀微博,但是比例太少。成年人按概率做事,读书和翻微博,哪个获得优质信息的概率更大?同样的时间,花在书上和花在微博上,哪种受益更高?就好比每天吃高级零食和每天按时吃牛肉,哪种对健身的效果更好?不言而喻。
但是微博也不能舍弃,毕竟还是有价值,只是需要调整时间投入的比例,绝大部分时间应该分给书,而每天不超过15分钟分给微博,但这15分钟应该是用满的,不要被噪音转移注意力。
做完取舍,那么需要计划来执行落地。
书籍浩如烟海,读什么,怎么读,自己心里都应该有把尺子。
我读每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哪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独立思考,自我反思,才能找到支撑,否则别人的话,再精辟也无法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来。
现在是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工具的使用是我最欠缺的,工作方法论紧随其后。心理学,哲学,Fiction,等等soft skills相关的书籍要暂时做让位。
专业书籍,每周一本。
工具使用,每周发现一个工具。
尽快刷完飞天大学产品视频,而不要看电影和电视剧了,那真的有毒,因为不适合现阶段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