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自语』“道尔顿计划”这本书,数年前读过,也曾为此失眠。作者海伦·帕克赫斯特女士是蒙台索利的学生,她在上世纪初在一个乡村小学推行的道尔顿教育计划,实行迄今有百年余,全世界400多所道尔顿学校,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在中国举办过,但三四年就水土不服夭亡了,最近看到有好多城市都成立了道尔顿学校。
据说,美国最顶级的私立学校,道尔顿是其中之一,我没有亲见,网上的宣传也不知是否可信,但我确定的是,与仁和微校几乎同时成立的altschool本质上就是采用道尔顿计划的思想和方法,只不过把卡片式的任务卡变成了用电脑软件来实现的任务单而已,其他的几乎没什么本质的变化,手工版升级为电子版,如此而已。
不谋而合的是,本人在厦门仁和微校所从事的教育,与道尔顿计划几乎惊人的一致。
作为用心实践过的过来人,我就说说道尔顿计划中没有体现,但至关重要的内容吧!
自由,这是这个计划的核心词汇,自由和自律的关系,在计划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工作经验告诉我,自由和自律之间的转化通道是——学生必须拥有或产生强烈的发展自身的欲望,否则自由变为涣散,反之有了浓厚的发展欲望,自由成了自律的前提和保障!
所以,如何激发孩子们发展自身的欲望,成了重中之重的内容,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至少需要一两年的陪伴,把头脑和身体累积的大量“厌学”情绪以及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不良情绪消除释放,同时培养健康的情志,自律意识的萌发护育,自我认识的逐步提高,做事由毛糙到精益求精的品质等等,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我想孩子对于求知和发展自己的浓厚兴趣,传统学校在培育此方面一直是短板吧!
要真正做到这些,对老师提出了鲜明甚至苛刻的要求:
1,真心爱孩子,自身求知欲望强烈,把教育当信仰看待,了解人这个生命体的基本本质。
2,心性良好,跟孩子相处心能不由自主进入对方的世界,从对方的世界来理解孩子。说到此,想起了几个工作画面来说明,有的孩子一天拉七次裤子,老师跟孩子一起洗七次;有孩子吐口水在老师脸上,擦去口水,真诚问孩子发生了什么难过的事儿;有孩子行为上过激,一盆热汤浇到老师头上,当下能拉着孩子的手跟孩子一起收拾干净……太多类似的例子,不是老师们耐心多好,而是事情发生的第一刻,能把心在孩子的世界里,用行为去拥抱孩子的感受。
3,拥有最基本的关于情绪行为认知理论,并能用于实践中。
这一切还仅是陪伴孩子的基本要求,业务上需要掌握的能力则更为严格。
所以,二十年代中国道尔顿早夭一点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