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
一、原文
初命晋大夫魏斯 、赵籍 、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二、译文
三、解读
周威烈王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标志着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同时也是对传统礼制的一种破坏。
周威烈王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晋国内部的权力结构,也影响了整个周朝的权威和封建制度的稳定。下面具体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破坏礼制:
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此举是破坏了礼制,尤其是君臣之间的界限。
通过分封原本的大夫为诸侯,周王室在实质上承认了这三家的自立,这不仅是对晋国国君的不尊重,也是对整个周朝礼制的破坏。
春秋战国分水岭:
这一事件被视为春秋时期结束和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
春秋时期以诸侯争霸为主,而战国时期则是诸侯国间的连续战争和更加激烈的政治变革。
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魏、赵、韩三家的崛起,代表了春秋末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
三家分晋后,各自成为了独立的势力,这预示着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瓦解。
周室衰落:
此次分封凸显了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无法有效控制诸侯,从而导致其权威的进一步下降。
周王室的衰弱也为后来的战国纷争埋下了伏笔,诸侯国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封建制度动摇:
此举等于是周王放弃了对封建制度的维护,使得封建制度的根基受到动摇。
封建制度的这种变化为后来的法家思想提供了土壤,最终促成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影响后世:
《资治通鉴》以此事件作为开篇,表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事对后世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治思想和制度上的变化。
礼制名分的解体:
礼制中的君臣关系被打破,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名分的丧失使得实力成为国家和个人地位的唯一标准,这促进了战国时期的军国主义思潮。
在分析这些背景和影响之后,可以看到,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的事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决策,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周威烈王的这一决策,虽然在当时可能是基于现实政治考量的妥协,但从长远看却是对传统礼制的一种放弃,这种放弃不仅加速了周朝的衰落,也为后来的战国纷争和社会变革埋下了种子。
四、结构
1.为什么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2.为什么礼莫大于分?
3.为什么分莫大于名?
论据:正论|为了维护名分牺牲巨大的案例
论据:反论|畏惧破坏名分的坏名声而收敛野心的案例
总结:周王室自己坏了礼制,导致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