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伊始,家长们帮刚念完一学期预初的同班孩子们团了个计算机编程课。上课在我家,于是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和旁观这帮站在青春期门口的孩子们。
孩子们终于考完试,跳脱开繁忙的课程作业时间表,都是开心放松的神情。一直到要返校拿成绩的前一天,闲谈中,大家流露出:明天有两件痛苦的事情。一,要拿寒假大礼包(一大波的寒假作业);二,要拿成绩单。“哎,我考砸了”、“我考大了”、“我考得不好”……5分钟后,犹如一个包袱又被爽快地甩到一边,孩子们照旧嘻嘻哈哈地玩闹起来……
计算机在平日学期中,是很多家长们谨慎对待的工具。孩子们自然需要这个工具,有时候做个PPT,有时候查资料,还有时候学校要求参与网上的什么活动……然而,孩子们也会乘机登录下QQ,或者微信,或者论坛,或者搜索下他的兴趣点……时间不知不觉会花掉。而平日的紧张日程里,这个是没有太多空间可以花的,所以基本上平日的计算机使用,我们家是在客厅的家庭电脑,用的时候家人就在边上,用完要及时下线。一直到周末,才可以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自由使用电脑1小时/天。而这个时间,对于想要在计算机上做事的孩子们来说是那么有限……QQ,微信,论坛,游戏、搜索……根本肯定不够的。所以大多数情况,就在高度专注的游戏中就过去了。
所以,在这个假期,有这么6天功夫,天天可以自己背着笔记本电脑,和同学们聚在一起摸着键盘好几个小时,对孩子们来说简直接近天堂了。
他们跟着老师的指导,从一页白纸开始学习基本知识、语句、到开始编程,可能还很基础,但是确实开始编了。甚至有些孩子,已经尝试用几次课学到的很有限的编程语句开始构架脑海中的游戏……
与此同时,手中的笔记本电脑也给了他们太多的诱惑。他们可以打游戏、可以聚在一起打联机游戏、可以讨论游戏、可以旁观着小伙伴打游戏而激动不已;他们可以看哔哩哔哩、看剧的同时更重要地是看评论,因为某句评论而笑喷或者表示疑惑;还可以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完全不顾及那音乐是多么噪耳朵或者吵到了周边的人……在一个上课前的傍晚,小伙伴们都到了,而上课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每人对着自己的电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们时不时搭句话对应一下共同知晓的东西,或者忽然爆发一阵被电脑内容惹出的抑制不住或者压根不想抑制的爆笑,或者高声自己申诉他对这个剧剧情的种种弱智的不认同、或者两个人扎堆在一个游戏不时想指点同伴的捉急催促声……同时空气中还伴随着游戏的、音乐的至少3种以上各自吵闹的声音……
对于我这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真的好吵!而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沉浸在这个场里,与周边有一些些联系,然而又在自由地做个人的事,边上人做的事多吵似乎都只是一种遥远的背景声音,他们的关注点不在那里……
当开始上课,老师到。大部分人各种内容火速退出,定定神进入上课模式。而也会有某些孩子,只是将内容切换,并不关掉。在上课的过程中,捧着电脑放在腿上,坐得略远……可能时不时地又陷入一下他的二次元世界。于是,当年轻的老师需要讲解知识点,他不得不对孩子们要求:来,我们把电脑虚掩一下,看黑板……
预初的孩子们处于少年的尾端,和青年的萌芽。所以当若干孩子在一起,你能理解为什么会将他们称作“青少年”。孩子们的生长发育程度是不同的。
同班的孩子,有的已经心智跨入青年:爱美、不很甩父母、对女生有很强的兴趣;有的还纯真:如孩子样乖,温顺的回答大人们的问话、吃饭像个八爪鱼,筷子、双手并用;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与同伴们一起哄笑着学校里的污话题,而同时并不很明白那什么意思,所以还会天真的问……
他们对于“色”、“黄”、“日”、科学课的生理卫生章节等超异常敏感。只要一讲起这些字眼,就暧昧的笑或者急忙地表示自己也懂……他们生怕自己成为小伙伴里最“纯洁”的那个,仿佛那样会丢脸一样。于是,不知道究竟感兴趣还是不,对于伙伴们说起的所有这类话题,他们都会热情地参与,表达自己也很懂也是老司机……
这是城中这个年级最聪明和最努力的孩子们。他们小升初考入很好的中学,在那里整个学期应对紧张有序活泼的日程表,学业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而踏入青春期门槛,他们也不能免俗地遭遇所有这些……
看着他们在客厅旁若无人的聊天看剧游戏,一个部分的我不禁感叹:多好的青春年华,若在这些事情上流过,是多么可惜……而另一部分的我又跑出来表示理解: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走过来?所以,这样的混杂交融试错逐渐学到自己究竟要什么才是青春的宝贵之处吧?……
祝愿孩子们过个愉快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