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二零零五年,七十岁的杨木兰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迈步在木兰湾的海岸,哗啦啦的海浪声此起彼伏,好像齐笙喊她的乳名“花”一样,海南正值春天,一阵海风袭来,吹来很浓的木兰花香,木兰闻着久违的香气,想起苏轼谪居海南的那首《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这曾是齐笙教她的第一首诗,在以后的漫漫岁月中,也成了她最割舍不下的一首诗,而齐笙,也成了她一生追而不得梦。
故事的开头总是:猝不及防
一九四二年,海南也是这样的春天,杨木兰第一次与齐笙相遇,可那是她还不知道就是这个少年,在以后的漫漫岁月中如何影响了她的一生,成了她一生求而不得,拿一生做赌注去冒险追逐的梦。当时,他们都还是七岁的小孩童,齐笙的父母来到杨家做工,齐笙的奶奶新逝,齐笙无人照管,父母将他带来询问杨父可否在此做个小工。七岁的齐笙因长期营养不良,极其瘦弱,却白得发光,寒酸的衣料下一双眼睛却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怎样一双眼睛呢?反正木兰第一次见到他便被他的眼睛锁住了,小小的她也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异样的气质,用大人的话说,就是他以后一定不是池中之物。杨父也早已感觉到眼前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他望着齐笙倔强的脸庞,点了点头。齐笙坐在庭院的木兰花树下,手里拈着被风飘落的一朵木兰,杨木兰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身前,齐笙觉得眼前一暗,抬起头来,正对上木兰那双光彩熠熠的眼睛,木兰小心翼翼地问他:“你也喜欢木兰吗?我的名字就叫木兰呢。”齐笙抬头看了看满庭院的粉紫,低着头说了句:“你父亲一定很疼你吧。”“啊?”木兰没想到他会说这一句,一时没有明白,直到好久以后,木兰才明白齐笙的话中含义,原来是一句“养女如兰”,可惜那时,疼爱她的父亲已不在人世。
当时,木兰已到入学的年纪,杨父心疼女儿,不忍她受上学的颠簸之苦,特意在家给她请了个老师,担心木兰缺少同伴,便让齐笙陪她一同学习,然而木兰当时正是爱玩的年纪,纵是老师在屋里循循善诱,她却看着窗外的小鸟出神,功课自然好不了,倒是齐笙,门门功课都是满分,引的杨父刮目相待,爱才之心让他决心对齐笙这个人才好好培养,看着木兰一塌糊涂的功课表,杨父眉头皱起,却又心疼女儿,便任由她去了。
一往情深
转眼又过五年,木兰和齐笙都已十二岁了,尤其是齐笙,已长成了一个小小的少年,杨家良好的饮食改善了他的营养状况,同刚来的那个瘦弱孩童相较,如今的他竟俊美得让人不知如何形容才好,常有小保姆们和厨娘在一起讨论他的美仪容。木兰听了心里总是不知为何酸酸的,一向心善的她竟第一次斥责了这些女工们,杨父凑巧路过看到这一切,木兰心不自知的情愫却被杨父看了个透彻,他知晓了女儿的心思,但却明白他们两个终究不是一路人,难有美满的结局。杨父默默地叹了口气。
在杨家教了多年学的陆先生也很爱惜齐笙这个难得一遇的人才,有一次他特意将齐笙叫到跟前,提出让他去念顺华中学的建议,齐笙一口便笑着拒绝了,。陆先生明白齐笙敏感的心思,他毕竟名头上只是陆家的一个小工,在杨家做工的父母是无论如何不会同意他去那所收费昂贵的中学读书的,陆先生决定帮他一把,他明里暗里地同杨父谈了关于齐笙入学的事,谁知杨父竟一口答应齐笙入学,并提出学费由他来出。谁知当陆老师将这个好消息告知齐笙时,他却一口回绝了,杨父把他叫到跟前说:“如今国家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我不是为了你,我是为了国家,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也该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才是。”齐笙终于同意入学。木兰得知这个消息后,竟一改脾性,也开始埋头苦读起来。
所幸第二年,两人都通过了顺华的入学测试,齐笙仍是遥居头名,而木兰却是擦着线又托了关系才进去。在学校里,齐笙仍是每天埋头苦读,除了吃饭等琐事外,很少出过教室,他在陆家虽一直学的是中国文学,入学后,却对化学、物理有着极大的兴趣,常常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木兰除了中国文学外,在外语上的天赋也慢慢显露出来,数理化却是一窍不通。上初三那年,齐笙如拔节的笋苗,疯长了一大截,不知不觉已高出木兰一个头还多,木兰仍是孩子般可爱的面庞,明明比齐笙还要大一个多月的她,厚着脸皮喊齐笙为哥。初春木兰喊齐笙去踏春,岛上木兰盛放,一片红紫,齐笙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木兰家遇见木兰时的那一片红紫,他拿起一枝小木枝在地上写下了苏东坡的《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写到这里却突然不写了,木兰看了一会说,这诗该有下半阙吧,齐笙却笑了笑说:“我给忘了。”其实,他是觉得下阙太凄凉,若美梦瞬逝,怕一语成谶。
这年夏天,齐笙的父母在杨家做完了十多年工,离开了杨家,临走时,木兰邀齐笙到院里告别,却哭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齐笙便拍着她的胳臂说,“我要报考海城一中,为进华大努力,华大物理系是我的梦想,你陪我一起吧。”木兰终于擦擦眼泪,笑着说了声“好”。
谁知秋后,齐笙去报道时,却没在名单上找到杨木兰的名字,两周后的休息日,齐笙来到杨家,却见门上上了锁,满院静寂,不知怎的,顿生凄凉。有邻人路过问他:“你找这家人?”齐笙疑惑着点点头,邻人于是说:“他们家被划为地主,房子都充公了。杨父被人带走了,母女俩也不知去了哪儿,哎,世事沧桑呀!”邻人说完便去了,只剩齐笙一个人愣在那儿,看着满院木兰的绿叶出神。
故事的结局却又总是:花开两朵
一年后,又到了春天,齐笙一个人去当年和木兰去过的地方踏青,路过食品街,却一眼看见正在路边卖馒头的木兰,她看上去长高了好些,也瘦了好多。他走到木兰面前,木兰习惯性的搬开竹盖,拿起包纸问:“几个?”抬起头却看到齐笙掩不住欣喜与心疼的脸,她低下头包了两个馒头说:“算我请你的。”齐笙问:“你怎么不来找我?”木兰愣了一下说:“没时间,我母亲病了,我得赚钱给她买药。”齐笙说:“那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再一起去踏青吧。”木兰本想拒绝,抬头看见齐笙一脸的期待,终是不忍说:“下周六吧。”谁知周三却传来木兰父亲的死讯,一向珍爱名誉的父亲,终因自己的阶级帽子,饮毒而逝。母亲也彻底崩溃了,木兰含泪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想起同齐笙的约定,想着自己已与他不是一路人了,本想不去,又想还是做个了断好。周六那天,齐笙一早等在约好的木兰树下,一直等到日暮,木兰才来,递给他两个馒头说“还没吃饭吧。”齐笙笑了笑接过去说,“正好饿了。”木兰没说话,拿树枝在地上写下“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木兰写毕说,“原来这首诗的下阙是这两句,难怪你当初不愿意写出来,我们两个人便如这首诗,虽有过往美好记忆,终是南柯一梦,如今梦碎了,也该醒了。以后还是做陌生人的好。”说完便转身走了。齐笙看着她受弱而倔强的背影,想起当年那纯真可爱的面庞如今满是冷漠不觉分外心疼。两周后,齐笙来到木兰的摊前放下两枚钱说“两个馒头。”木兰抬头看了他一眼,低头拿纸给他包了两个最大的,递馒头时,齐笙把一本书递给了木兰,木兰疑惑的看着他,齐笙笑着说:“不是你说过,做什么也不能放弃读书,国家正需人才呢,你不想给国家扯后腿吧。”木兰嘴角一扬收下了,以后齐笙便每两周便来买一次馒头,给她一本新书,再拿回看完的书。
一九五三年,齐笙如愿考上了北京的华大,成为物化系的一名学生,而木兰也因爱读书在食品街出了名,被尊称为“馒头先生”而被人介绍到一所小学当起了女教师。一九五六年,在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随后毛主席在一九五八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一时间,物化学人才纷纷集京,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齐笙作为华大物理系高材生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导弹研究所,研究所设在了罗布泊,这里是新疆的荒漠地带,齐笙来到研究所时正值暖春,坡上开满了蓝色、紫色的马兰花,齐笙着着荒漠中倔强而美丽的蓝紫的花朵,笑着说了句“怎么哪里都有兰花。”同伴不知所以,好奇地看了他一眼,他却低头不语了。经过无数导弹研究者们的辛勤努力,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终于发射成功,齐笙看到发射时巨大的蘑菇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看着远方在心里默默问了句“木兰,你在海南还好吗?”研究所的工作极其艰巨,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每当被各种数据涨得脑疼时,齐笙总会到荒漠上走走,一看到漠上蓝紫的马兰花,便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总是轻轻抚摸着马兰花蓝得发紫的花瓣,心里想:我算是国家的人才了吧,木兰,我没有扯国家的后腿,我在为祖国的发展奋斗,也在为我们更好的未来努力,你在远方,还好吗?海南的木兰应该又开的满院粉紫了吧。
1964年6月16时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发射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迅速提高。齐笙的身体状况却在这一年急剧恶化,由于长期接触各种具有强烈放射性的物质,齐笙体内摄入了大量毒害物质,诱发了肝癌。齐笙被送回北京接受治疗,由于导弹人员的身份是机密,齐笙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四合院,同行的还有一位女同志,他们以假夫妻的名义生活,方便照顾齐笙也方便身份保密。这年春天,木兰努力赚够了去北京的钱,齐笙到北京学习后,木兰也到了镇上去教小学,两人的联系也因此断了,后来木兰找到齐家,才从他父母口中得知齐笙考上华大到北京上学的事,木兰高兴坏了,齐笙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再也不是池中之物了。但她等了好多年,齐笙都没有回来,后来她想,你不回来,我便去找你好了,便费尽心思攒着到北京的钱。坐火车时,由于舍不得一张硬卧的钱,木兰便在火车上坐了两天一夜,到站时,木兰腿已浮肿的走不了路,在旅馆里休息了一天才缓过来。到北京后,才知道北京城大的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想找一个人无疑是沧海捞针,当时北京正值暮秋,恰好可以赶上香山的最后一场红叶,香山红叶历来是被诗家赞誉的美景,木兰于是决定去拜访拜访这传说中的红叶。
临近香山,远远望去,一片火红,木兰瞬间便被震撼了,果然名不虚传,真是漫山遍野的火红,红得如此广阔,如此均匀,让人霎时想到“锦绣山河”几个字,山上的台阶早已被红叶铺红,一层层地走上去,仿佛不是登山,而是进行一场庄严的的仪式,似是朝圣,又像是结婚时走在神圣的红毯,木兰走到一棵树下,正要伸手摘一枚红枫,突然听到一声“花”,木兰惊异,疑是自己听错了,这是自己的乳名,自从父母相继故后,再无人这样叫她,怀着一丝疑惑与万份期待,转过头来,一眼便看到了齐笙,多年不见,他又瘦了好多,耳鬓也已白星点点,却仍有一种不凡的气质,只是身边多了一位挽着他臂膀的女子,木兰愣了一下,而后微笑着走过去,齐笙先问她:“你怎么来北京了?”眼里是掩藏不住的欣喜,木兰却看了看那只挽着他臂膀的手,强笑说:“海南待腻了,听说香山枫叶美,便来看看。”一句话,轻而易举地掩饰了背后所有的漫漫岁月与艰辛。齐笙笑着说:“没想到多年不见,你还是这样任性。”木兰低下头不说话了,两人静默了良久,齐笙突然小声问了句:“你,该结婚了吧。”木兰愣了一下,看着那只挽着他臂膀的手,强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笑着说:“你都结婚了,我能不结吗?”齐笙没说话,从怀里掏出个东西放在她手里,便转身走了,木兰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终于忍不住慢慢蹲下身哭起来,打开手看,是一块紫色的手巾,里面有一朵干枯的马兰花。原来他看见了她拼命掩饰的泪花。一阵秋风吹来,满树红叶纷纷飘落,似落了一场带血的秋雨,木兰拿着红叶在地上写着“黄昏路,一何苦,踩踏落红无数。”她的梦想啊,用一生去追逐的梦想啊,原来却是一厢情愿,她的爱情啊,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啊,还未开花,便已枯萎。可是她从不知,其实她自己也是齐笙愿拿一生去冒险,去守护的梦。
齐笙走到半路时,便吐了一口血,身旁的女同志心疼地看着他说:“你既然爱她,为何不留下她,她明明误会了,为什么不说清楚?”齐笙苦笑着说:“我如今这样,留下她又如何,我的身份是机密,既已许国,又何必白白耽误了她。”齐笙望着纷纷而下的红叶,终是忍不住落下泪来,他捏着一枚火红的枫叶说:“我见她的第一眼正值暖春,海南木兰湾开满了粉紫的木兰花,宛如一场美的不真实的梦,那时,我便觉得,为了她,为了这一场美的不真实的梦,我也愿拿一生去冒险追逐,哪知相隔数多年,我最后一次见她,却值秋暮,北京香山落满了火红的枫叶,而我和她之间,却永远只能是梦了,浮生亦如梦,谁料,一春一秋,便已是一生了。”
天各一方
这天晚上,木兰便乘车回到海南,这天晚上,齐笙终因病重不治而久离人世。
木兰是在很久以后才得知齐笙的死讯,也是在好久以后才知道原来当年她见到的那个女同志和齐笙其实是假夫妻。后来她独自一人去了罗布泊,想去做找他当年工作的足迹。来到罗布泊时正值暖春,漠上开满了蓝紫的马兰花,木兰望着眼前的一片蓝紫,想到齐笙最后给她的那朵马兰花,竟哭得不能自己,原来他也早就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也把自己的爱许给了她。木兰在荒漠上待到了日暮,等到了大漠上的落日,望着远方天空上的那一轮极大的红日想起了王维的那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着齐笙当初也一定在此看红日,看着火红霞光下随风摇曳的马兰花。大漠果真是荒凉,所以更感到生命与美的可贵,感受到对国家的依恋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木兰坐在静寂的漠上,手温柔地抚摸着马兰花瓣,静静地说:“齐笙,研究原子弹为国家效力是你奉献一生去冒险追逐的梦,而你却是我拿一生做赌注的梦想,如今,你的梦早已实现,可我的梦,却彻彻底底输了。如今你离开了,我便拿余生替你去继续完成你的梦。”木兰于是在这里扎下了根,到附近乡镇的一所小学当起了老师,她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像齐笙一样伟大而优秀的人才,帮更多的孩子去实现他们愿冒险去追逐的梦想,也第一次感到“教师”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职业,这一留,便是几十年。
二00五年,七十岁的杨木兰终于重回自己的故乡,漫步在海南的木兰湾,海浪声此起彼伏,阵阵都像是齐笙对她的呼唤,“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齐笙,我们的一生便如这首诗,虽是終隔天涯,但也毕竟做过一场好美好美而辉煌的梦,如果当年我没有任性地补上你不愿写下的诗句,是不是我们就不会有相隔天涯的结果。”风乍起,木兰花瓣纷纷飘落,一如当年香山的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