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咏菊诗赏析
王传学
菊花是一年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万木凋零,众芳摇落。当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之时,当它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之时,它令人想到的正是那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爱,多有诗文加以赞美,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存的保障;菊酒琴书是他的生活志趣;固穷守洁是他信念的坚守;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归隐中度过的。归隐后的陶渊明独爱菊花,因为他发现菊花和他有着很多相似的品格。寒气肃杀的秋天,多像他生活的时代;菊花傲霜,他傲世;菊花独开无蜂蝶,他孤独人世无知音;菊花不与春天百花同绽,他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就这样,他用田园自然之美中的恬淡与祥和,取代了他心中的孤独和痛苦。接下来,他又用诗文的方式,在田园自然之美中彻底回归了他生命的本真。菊花是他咏唱和赞颂的对象,更是表现他性格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
下面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诗中,感受诗人对菊花的咏唱所体现的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 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诗人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悠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生长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诗人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诗人在东窗下长啸一声,聊以舒怀。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菊花之所以赢得诗人的喜爱,还与菊花不畏霜寒、独放于百花消歇的秋季有关。诗人以菊花的高洁品质和孤放于霜寒的个性以自况其不合时流的人格节操,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烦扰、怡然自得的心境。
《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
此诗重点是因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你看:露凝为霜,使得天地间没有一丝飘浮的水气,天空因此显得更高远,景色因此变得更清晰。这秋气不仅荡涤了大自然中的阴霾,而且使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心境豁然开朗。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固然得力于空气的清澄,使诗人的目力倍加,视物更为清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诗人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有了这一番出仕经历,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对陶渊明自然更增加了吸引力。何况,在复归自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于坚持节操、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美好品德的追求。正因如此,他才对卓尔不群的陵岭、松菊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见景生情,借物咏志,在赞赏具有“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松菊之中,寄托了自己对特立独行的仰慕之情。而“衔觞念幽人”,所怀之人未必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千载以来具有像松菊与陵岑那样孤高自傲、自厉品格的高士。陶渊明渴望遵行这些高士的处世准则,毅然脱离浊世。而此志未获实现,他心情郁闷,自悔只是虚度了大好时光。最后两句诗恰好表现了仕宦往复时期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陶渊明诗中经常写到的具有现实与象征这双重意义的景物就是松与菊。以《饮酒》二十首中句为例。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而《归去来兮辞》写到归来所见,则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景;归来所为,则有“抚孤松而盘桓”之举。可见,陶渊明对松、菊确有偏爱,且于家中东园栽种了松、菊。陶渊明对松菊的特殊爱好,以致植于园中、终日相对的原因,就是此诗中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即在松菊的形象上,寄寓了自己超卓的德操。
以菊比德可以说是来自屈原。在著名的《离骚》中,屈原曾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是为了说明诗人表里如一的精神风貌。陶渊明此诗中的芳菊则不同,它是秋天特有的景物,并往往用来作为秋景的代表物。因而在这首诗中的出现也十分自然,与全诗的自然背景融为一体,成为秋色图中被放大了的一个局部展现在读者面前。菊花不仅经霜不凋,而且遇寒怒放。诗人感于外物,联想所及,自然地引起对于不同流俗、坚守节操的美德的渴慕。在诗中使用兼有写实与比喻双重意义的自然风物,是陶渊明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诗歌的自然画面,反映了陶渊明生活或向往的外在环境,也构成了诗歌的基本格调,表现了陶渊明追求与具有的高尚品德。
问来使陶渊明《问来使》浅析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诗的意思是:你从山中来,早晚能感受到天目山的变化。我屋子的南窗下面,现在生了几丛菊花?蔷薇的叶子已经凋零,秋兰的气息应当很香了吧。你归去天目山中的时候,山中的菊花酒也应该酿好了。
诗人通过问山中来使,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菊花酒酿好了没有,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在众多景物中,诗人独问菊花,表明了他对菊花的偏爱,以菊花的孤高隐逸,来形容自己的高洁情怀。
九日闲居(并序)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法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据《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归隐后闲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宅边的菊花正开,然因家贫无酒,遂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怅感伤之际,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来了酒,渊明也不推辞,开怀畅饮,饮则醉,醉则归,不拘礼仪,颓然自放,表现了他不受拘束,纯任自然的天性。这首诗根据其小序中所说的情形来看,与此诗中所叙之事略同,考王宏为江州刺史始于公元418年(义熙十四年),时渊明已过五十五岁,可见此诗是他的晚年所作。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诗人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前人认为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使人抑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畅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自从有了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后人称陶渊明为“菊圣”,受其人格魅力的感召,世人爱菊赏菊颂菊之风盛行,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里所说:“故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至陶渊明尤甚爱之,而菊名益重。”后人咏菊诗文中有很多用典陶渊明,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清朝诗人陈鹤年的“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题画菊》)……陶令与东篱已成了菊花古诗文中不可或缺的风景,菊花诗文自此有了明确清晰的主流定位,咏菊诗文层出不穷,佳作不断,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