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将近四年了,四年的相处,可以说是彼此已经很熟悉。我熟悉每个孩子,孩子也熟悉我。可是我最近发现,我已经被某些个孩子成为“异己”了,为什么?那是因为我的以为错了。因为孩子在成长,在快速变化。现在我才明白,批评必须分情况,表扬可以不分场合,(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马上要进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
在班级里那些淘气、惹事,经常违反纪律的孩子,你的话他也许过会儿就忘,但是他当下的认错态度是相当诚恳的,并且过后还和你打成一片,老师这老师那不停地和你聊天,显得亲的不得了,你根本想不到,刚才才把他批评得想哭,转眼就和你热热乎乎的了。
而另一种情况,就是恰恰相反:有一个孩子平时话不多,表现不错,几乎不在批评的行列。一次作业,我发现她错得离谱,抄错好几个数字,而且计算时忘记了两三个地方的进位。在第二天写作业时,我在发作业本时点名批评了她。自此两三天的课堂上就不见她抬头看黑板,更不见她举手回答问题。一定是我刺激了她的敏感神经,一定是我批评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这个孩子以这种方法向我抗议,我不能不,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手段。
每个孩子都需要认同,这种认同多是以表扬的方式出现的,所以我们只要认为孩子的做法是对的,我们都可以以表扬的语言、肢体动作或鼓励的眼神来示意,不分场合,都可以。班里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屁股坐不住,嘴闲不住,手歇不住。可是在一次简便计算时,我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想法表扬了他时,从此就像脱胎换骨一样,当然屁股还是坐不住,是为了随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手举得没有章法可言,是为了让我看到他在举手,嘴还是闲不住地“叫我叫我”,没有四年级孩子的矜持。批评对于他来说已经免疫,一点不起作用,可是表扬却带给了不尽的欣喜。
每个班里不会只有“这一个孩子”,也不会只有“那一个孩子”,所以以后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批评方式,是不是这个孩子能接受,能不能起到批评的效果,我是不是不该吝啬表扬,能不能把批评伪装成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