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第三小节的共读分享️中,我听到作为为成人做咨询的伙伴,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孩子与手机的问题,变得焦虑,与孩子发生冲突。对于高年级初中的孩子,手机背后那个“需求”有很多。虽然“问题”也会棘手,可作为一直学习的我们来说,好处是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探索,开始想办法,有能量去应对问题的周期。
在童童2岁以后,开始主动关注手机,他最开始是和家里人视频,打电话,看相册,看抖音。我也会着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不允许,想到的是上瘾了怎么办,然后多数是直接“抢”手机,弄的他很不开心我也不开心,虽然这个情绪都是短暂的。他这个年龄,我想一个是因为长大了,再是对新鲜事物好奇,画面感、体验感要求也更高了。
我属于半自由工作者,工作内容强度不自由,工作环境自由。我在他面前倒是很少玩手机,都是给他拍照或者家人视频,多数他能看到或者听到的是我在接电话。姥姥平时看他居多,姥姥很辛苦,休息会的方式就是看会抖音,所以从姥姥这了解到抖音。有注意他开始能自己打开手机,自己开始放抖音,看相册,或者和家人视频时他会返回去进到抖音或相册,姥姥开始注意,尽量不在他前面看抖音。
其实也不是看多长时间,只是看到他要自己拿手机,我就会觉得得阻止,这样彼此不悦的次数多了我开始思考,真的要这样吗?我开始和他用“第三法”,他有需求,我也有需求,想解决方案,虽然还是我想办法,但总算不一刀切。我说这样吧,可以看,看5分钟,行吗?行,点头,这样到时间我在和他说他就会自己锁手机,再不济也不会情绪起伏很大。
就像老师在书中写到,现在的孩子都已经是“互联网原住民”了,一个三岁孩子使用手机的熟练程度或许会让大人们瞠目结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时代,孩子不用电子产品也是不现实的,家长要正面面对。像书中写到引导孩子关注积极的一面,虽然他还小,但因为我的工作也和手机、电脑密不可分,所以他也会对着手机说:“老师能听见吗,你好老师等。”他对工作也有概念,自己会说:“妈妈工作呀、妈妈不工作、妈妈一会见、我工作呢。”
偶尔我给他做吃的,我会拍照。有一天我做完摆盘,我说可以啦,他说妈妈拍照吗?然后去取我的手机,拿着拍,别说拍的还挺好,这个时候他都会说我拍我拍。也没特别告诉他在哪拍照,他都能找到地方,怎么返回呀,都知道找导航键。想想手机里也有孩子热爱生活的表达方式。
从小时候就用喜马拉雅听三字儿歌、英文儿歌,现在听小p优优,听超级宝贝jojo等故事……
和孩子一起看到这个世界的积极方面,孩子的世界就会充满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