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对作文教学的一点儿思考
我们如果向学生了解他们写作文时感到为难的地方是什么,十个孩子有八个会说没什么内容可写。我们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多数情况下也发现学生习作内容贫乏。作文课,我确实上得不多,但我的感觉是,习作课首先要解决学生没内容可写的问题。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我们都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这是要务。有了内容,学生写作文就思如泉涌,剩下的结构问题、布局谋篇问题和语句问题,都是比较好解决的。
怎么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首先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学生只有认识能力提高了,能认识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撷取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内容。
人的头脑聪明不聪明,我觉得主要从这几方面来看:第一,是否有很强的记忆力;第二,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第三,是否有深刻而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否逻辑思辨。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呢?都源自认识。那么认识能力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如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人们的生活实践范围却是有限的,只依靠个人的亲身实践、亲眼所见去认识复杂而庞大的世界,显然已经不够了。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要依靠语言文字传达到人们脑子里面的信息。我敢保证,我们现在没有一个人见过诸葛亮,但是一说起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呢?因为有《三国演义》,还有《三国志》。通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大家认识了诸葛亮这个人。小学生通过阅读,同样能大大扩展他们的认识领域,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如,小学生都没当过红军,但是他们都知道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都似乎听到过飞夺泸定桥隆隆的枪炮声。这就是因为语言文字在传递信息,语言文字扩展了他们的认识。话又说回来,学生的认识能力除去他们的亲自实践以外,更多的是来自语文课上的学习。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拼音,学会识字,学会阅读,学会他们在语文课上所能学到的语文知识,还应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学生学习认识具体的事物,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中有一篇课文是《可爱的草塘》,学了这篇课文的人,即使没去过黑龙江,也是知道北大荒有美丽的沼泽地,会知道那里草的颜色,会知道风吹草浪是什么样的,还会知道那里物产丰富,从而认识这片土地。教师每讲解一篇课文,都能让学生认识一些具体事物,认识一些历史人物,认识国家的地理风貌,教师要通过课文蕴含的一些辩证思想,引导学生掌握一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还以《可爱的草塘》为例,作者一开始并不爱草塘,因为他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亲眼见过。后来小丽带她去草塘走了走,看了看,又给他介绍了草塘的情况。有了目睹,有了耳闻,有了初步的实践,他对草堂就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并开始赞美草塘。再后来,他挽起裤脚,脱了鞋袜,亲自到水里抓鱼,亲身感受到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到了这一步,他已经对草塘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就开始珍爱草塘了。纵观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由“不爱”发展到“珍爱”呢?他的情感为什么会有发展呢?就因为他的认识发展了,他不知就不爱,初知了就赞美,深知了才会珍爱。这也符合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情感发展依赖于认识发展,对美好的事物认识越深,爱得就越深;对丑恶的东西认识得越深,恨得就越深。如果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你要想深刻的认识事物,就得亲自去体验它,光靠耳闻目睹是不够的,远离实际是根本不行的,这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吗?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包含了认识论的许多基本原理。我们在教学中自然地、感性地当然也是顺便地给学生渗透一点儿,为他们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进行一些指导,这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对学生也是有好处的。因此可以说,提高学生认识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结合平常的生活去实践。现在我们提倡“大语文”,要求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这就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学生有了认识能力,作文选材就非常容易了,写起来就不费事了。所以,拓展学生写作文的内容,第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我认为,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没内容可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过去的命题作文对学生束缚太多、太大。多年来,我们教导学生要写“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深受感动”的……文章。这样一些大题目,把学生“吓蒙”了,他们心里的“意义”“影响”“风貌”,与成年人心里想的是一回事吗?所以我们应适应学生心理,让他们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纷纷说出自己记忆中那些“犯傻”的事、“笨拙”的事、“荒唐”的事、“可笑”的事、“捣蛋”的事,“尴尬”的事……因为是自己极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他们写起来会特别顺畅,效果也非常好。在阅读、批改这些学生习作时,我往往不由自主同作文中的主人公一起,一次又一次地笑得合不拢嘴。这样的作文,才让学生和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学习和教书的真正乐趣。
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作文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一是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二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提炼,三是对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提炼和反映,形成了作文能力的整体结构。若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就无从提炼和反映;没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提炼,所反映的生活,就缺乏智慧的见解;有体验,能提炼,但不能反映,则无法用书面语表达出来。所以这三者缺一不可。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提炼和表现都是粗浅的。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对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呼应、怎样组段、怎样成篇,都要仔细推敲。一句话,只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了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充实他们的写作内容,从而造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割裂。这些方法性的训练虽在一定程度上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写作的“招式”,但终究只是零敲碎打的、治标不治本的写作“外功”,难免会把学生引入“文章作法的窠臼”。
当然,我们也要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主要包括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两个方面。要提高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能力,需要学生以坚实的阅读训练为基础,也需要用较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谴责造句的功夫主要在于语言的运用,布局谋篇的主要任务则在于对材料的组织安排。有条理地认识事物,本身就有助于使文章形成有条理的结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段与篇构成什么关系,完全是由文章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决定的,也就是由内容来决定的,为什么《再见了,亲人》采用横向并列的结构,而《飞夺泸定桥》采用的是纵向承接发展的结构?这难道不是由文章内容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本身所决定的吗?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作文的结构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即使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也不是单靠作文指导课就能提高的,它更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