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玫瑾教授说: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想要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到位!
2.李教授,就曾多次强调:
在孩子6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养育,并且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及时正面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接纳、关注和认同,并坚定地相信:
我是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被爱围绕。
而这,就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内心不会感到匮乏,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相反,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内心不安,会变得极度敏感和自卑。
3.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是拥有很多的玩具,也不是有漂亮的裙子和零食。
而是每一次受伤都有父母的安慰,每一次失落都有父母的陪伴,每一次开心都有父母可分享。
及时的陪伴、回应和关注,能带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这种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都会变成孩子追求梦想、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4.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父母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孩子从6岁开始,具有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个阶段,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规范和约束孩子。
性格,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对于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父母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
5.纪录片《性格的真相》经过科学求证后得出结论:
“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后天性格,由父母一手打造。
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命运。
6.李玫瑾教授强调,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在当下这个父母对育儿无比焦虑的时代,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
出于对智力的迷信,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智力开发、学习。
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发现,在儿童成长的最初十几年里,往他们的头脑里塞进去多少信息并不重要。
反之,大人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出一些性格特质,包括坚毅、自控力、好奇心、乐观、懂得感恩、热情、激情。
这些特质,才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而言意义非凡的部分。
7.12-18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推翻父母权威,渴望挣脱一切束缚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领地意识,迫切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离,以此证明自己长大了。
父母的管教和过多建议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亲子矛盾。
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像成年人一样被尊重,被当成“大人”来对待,而不是“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通过对上百个孩子成长经历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长大后心理不够健全的孩子,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都“缺乏尊重”。
因为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心中没有阳光,会自卑,也会自我否定。
8.当孩子的想法被压制,当孩子的感受不被看见,当孩子的喜好得不到尊重,孩子的内心也就照不进光来。
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物”。
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
为人父母要做的是,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做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
为人父母,都想养出一个朝气蓬勃、眼里有光、能勇敢做自己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接纳他的不足,允许他的脆弱,尽力满足他的每一个小小的梦想。
只有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做自己。
9.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
改变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先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自信开朗,父母要先学会鼓励和欣赏;
想让孩子活得有底气,父母要先学会给予陪伴与爱;
想让孩子温暖纯良,父母先学会热心助人。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
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不教而善。
父母与孩子比肩前行,用自己的成长驱动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