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萦绕在我记忆中的就是姥儿做的香包、粽子和艾草散发出来的香味,还有快乐和甜蜜。
记得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姥儿就静静地坐在窗前的板凳上,戴上老花镜专心致志的缝制香包,我和哥哥们对她摆放着的一堆花花绿绿花花绿绿的针头线脑好奇,就围在她身边问东问西。姥儿说:“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习俗可多了,现在人们都淡了。但我的孙儿香包要戴的,姥儿不在了,就没人给你们做了!”
姥儿做着,我们目不转睛的看着。姥儿拿起了一块橙黄色的布料,将一些棉絮和香草放在布中央,接着又揪起布料的一个小角,将它所对的角系在一起,系完了四个角后,姥儿拿起铅笔开始在香包上绘画。她额头微敛,鱼尾纹虽重但富有规律,厚厚的眼镜片压在她的鼻梁上,鼻子的两旁,是她布满皱纹而又慈祥的脸,从她的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能看出她非常喜欢制作香包。只见她用铅笔在那褶皱的布料上画了一只龙的轮廓,那龙画得生动而充满活力,龙头高高扬起望着太阳,仿佛心中的希望永不破灭。龙须飘扬在空中,自由而富有动感。最难的部分是龙的身体,姥儿双手紧紧握着笔,稳稳地画出了两条弧线,又在上面加了许多鳞片,似乎想让画更完美,照着龙的身体描了又描。再抬头看看姥儿,她的眼睛离布料越来越近,眉头也敛得更深了些,她抿着嘴,即将完成画的最后一步:画上眼睛,她挑选了一支最黑的笔,在龙眉下方一点,龙瞬间被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端午节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姥姥就会把艾草扎成小捆插在门头上,接下来,姥儿就拿出她绣制好的香包和五色丝线捻成的花绳。有的花绳上还带着一个用丝线绸子做的小巧可爱的小蒜瓣儿,荷包是用红、黄、蓝、绿各色布或绸锻缝制的,有神气十足的十二生肖;有造型夸张的蛇、蝎、蜥蜴、蜘蛛、蜈蚣,称“五毒”;还有用各色丝线盘成的活色生香的粽子。我们都夸赞姥儿有一双巧手,姥儿就会喜开颜笑地说:“五月端午耍线,八月十五耍面”。
我和两个哥哥都争先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香包,姥姥会给我们的手腕脚腕戴上花线绳,给我们的脖颈戴上带小蒜头的花线绳,给我们上衣的双肩缝上五毒香包,胸前还要挂与自己生肖一致的香包,还不忘念叨一句:“我的孙儿戴上去病消灾,平平安安”。我们欢笑着,蹦跳着,香包也紧随着我们的跳跃上下起舞,端午佳节就是欢声笑语,祥和温暖。
中午,姥儿做的家乡端午美食上桌了,有黏米做成的“焖饭”,浇上蜂蜜,糯糯甜甜;有用大芦苇叶包的糯米或黄米粽子,蘸上蜂蜜和白糖,吃起筋软凉甜;还有热气腾腾的油糕,全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说笑。
有姥儿的佳节,温馨快乐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来,在我记忆中永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