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书籍封面上述“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像人。”
“三王”中都是讲着这个道理,在物质水平基本满足人的生活所需,仍需要一些精神上的给养,才能活得像一个人,而不是不会思考的走兽。
道理很通俗,文字很晓畅,阿城此人还蛮会讲故事,像是在童年一僻静之处,年龄稍长的一个亲朋拢起一团火,伴着柴火噼噼啪啪的爆响声,一手拿着棍儿,盯着火苗,给你诉说。
三部作品都是以上山下乡的知青的视角讲故事,且都为第一人称。
《棋王》讲的是个痴迷下象棋、数理很好、天赋极高的中学生王一生,背井离乡被送去劳动的列车上,还不忘着找人下棋。
“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的屁股上。”“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
他是个干饭人,对吃很感兴趣,刨根问底“我”是怎么扛饿的,“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偶然的机会认识捡废品的老头,获得棋谱和点拨,学会造势后棋力更是大增。老头儿说“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来到山村劳动后,生活条件不算好,仅限于能吃饱穿暖,“棋呆子”却很满足,从不抱怨。
下雨时节,大家都慌忙上山去挖笋,又到沟里去捉田鸡,无奈没有油,常常吃到胃酸。场上的几只猪跑来跑去,个个儿瘦得赛狗。
他支起肩深吸(烟)进去,慢慢地吐出来,浑身荡一下,笑了,说:“真不错。”“还说什么呢?粮?钱?还要什么呢?”而我则说:“钱是不少,粮也多,没错儿,可没油哇。大锅菜吃得胃酸。主要是没什么玩的,没书,没电,没电影儿。”
王一生说:“你们这些人哪!想的净是锦上添花。你不错,读了不少书。可是,归到底,解决什么呢?是呀,一个人拼命想活着,最后都神经了,后来好了,活下来了,可接着怎么活呢?像邦斯那样?有吃,有喝,好收藏个什么,可有个馋的毛病,人家不请吃就不痛快。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概觉出是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
我作为知识分子,向往的精神追求,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那些欲望就会自然而然显现出来,达不到就会难受,人一生就是一个个欲望满足的过程,满足后会感到空虚,再去追去下一个,如此往复,莫一例外。
于是知青们只能靠各种形式排解生活中的寂寞,王一生靠的就是到处找高手下棋,自得其乐。
走了好多天来到我们场,找到象棋世家“脚卵”来下棋。
一会儿,脚卵弯腰进来,把东西放在床上,摆出六颗巧克力,半袋麦乳精,纸包的一斤精白挂面。巧克力大家都一口咽了,来回舔着嘴唇。麦乳精冲成稀稀的六碗,喝得满屋喉咙响。
我和王一生送脚卵到门口,看他高高的个子在青白的月光下远远去了。
王一生整了整书包带儿,就急急地顺公路走了,脚下扬起细土,衣裳晃来晃去,裤管儿前后荡着,像是没有屁股。
第一次出来放风,知青们来到县城,也是来看“棋王”比赛,“棋王”因为错过了报名,在脚卵的关系帮助下争取到参赛资格。
大家仍很兴奋,觉得到了繁华地界,就沿街一个馆子一个馆子地吃,都先只叫净肉,一盘一盘地吞下去,拍拍肚子出来,觉得日光晃眼,竟有些肉醉,就找了一处草地,躺下来抽烟,又纷纷昏睡过去。
“棋王”得知,关系疏通是脚卵用祖传的棋盘交换来的,硬是不参赛,后来同时与包括比赛冠军在内的十人进行马拉松式下棋,赢下九人,跟冠军战成平局,故事进入尾声。
文章清新,叙述不拖沓,生动再现上山下乡时的生活场景,《棋王》是阿城“三王”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不仅因为题材接受度高,还因为糅合进一些哲学、人情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