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首诗讲的是人民群众对君主的抱怨。天已经都黑了,大家还都在露水中、泥地里干辛苦地为国家服劳役,无法回家。
第一节,“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怎么会还在露水中干活呢!
第二节,“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怎么会还在泥地里干活呢!
式,作语助词,无意义。式微,指的是天色变暗,临近黄昏和天黑。微,非;微君,要不是(因为)君主。中露,“露中”,《诗经》中常见的倒装语序。
躬,身体;这里指的是君主本人。《论语·尧曰篇第二十》里,提到了君主心怀天下臣民,及时自我反省的美德,说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这也成了后来的君主们自我标榜的套话。
本诗共有两节,可谓短小精悍。自问自答的方式,生动传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发牢骚时的神情。
想象一个服劳役的人,天黑了还在修城墙、修河道,看到太阳都要下山了,心中无限感慨,自言自语(可能还带着恨意):天都黑了,天都黑了,为啥还不能回家?还不因为那个人,露水都起了,我还得继续干活!
这首诗,也是成语“日渐式微”的出处,现在则引申出了新的含义,表示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
好的诗文,并不一定需要很长,孔子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把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以及人类永恒的困惑都涵盖了进去。
汉朝时期,也有一首非常著名的短诗《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同样令人震撼。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西晋学者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里,讲述了这首诗的背景:一天早上,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远远看见一个披着白发的疯癫老头正提着葫芦奔走。老头的妻子跟在身后,一个劲儿地呼唤,希望他不要过河,可还是没能拦住他。老头最终还是掉进河里淹死了。他的妻子拨弹箜篌,唱起了“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这首歌,声音无比凄怆。弹完之后,她也投河自尽,追随老头而去。
子高回到家中,把老头的妻子所唱的歌,讲给了擅长音律的妻子丽玉。丽玉弹拔箜篌,把歌记了下来,闻者无不落泪。后来丽玉把这首歌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丽容,它就成了《箜篌引》。
纵观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先是呼求得不到回应,情绪紧张;然后是眼睁睁看对方走到绝境而又不可奈何;最后是已成定局,无可挽回,只能绝望叹息,情绪饱满,意境深远,极易唤起人类共同的精神体验。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过如此绝望而又无可奈何的时刻。
大诗人李白,也写过一首同名诗,就是在这首短诗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将其扩充为一部气势磅礴、悲壮雄浑的作品。
诗经专题第36篇,总第0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