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余华老师的书是在中学的图书室里,那时候每单周会有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看余华老师的书,让人很沉浸在故事里,胸口仿佛压了块石头,人性的残忍和生活的悲苦都淋漓尽致地摆在你面前,又能感受到那股善良和希望,想要呐喊又怅然无声。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老师早期的作品,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的形式,细雨中的记忆不断穿插,孙光林的青少年生活,与父兄的矛盾,在读者面前不断展开。“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故事情节只记得大概,他的不知所措和想要逃离却还能与之动容,“我突然发现了逃跑的意义,它使惩罚变得遥远,同时又延伸了快乐。”“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虽然逃避可耻但有用,可以迷惘,可以不知所措,但人终究是要直面现实的。
这种对生活的直面剖析和记录在《活着》里则更加流畅,一气呵成。以第三人称我了记录富贵对自己故事的讲述,年少的富家少爷福贵不知珍惜,赌光家产气气了父亲,被抓壮丁急气了母亲,等九死一生回到妻子儿女身边,女儿成了哑巴,过了几年贫苦、饥荒的日子,儿子女儿又离他而去,家珍也被苦日子耗得油尽灯枯,女婿和外孙也不幸离去,按常理推断他或许会郁郁而终,随着去了,他确活着,还买了一头更老的老牛相伴,唱着调子离去。我很认同书中对活着的解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着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不要给生命赋予太多主观定义,不幸或者幸福,生命的底色就是活着,好好活着,活着就好。